大型活动方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二章第三节

时间:2013-08-05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

  第三节倾听与表达
  
  “倾听与表达”能力是幼儿语言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力。幼儿教师正确理解《指南》中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倾听与表达’’方面发展指标的内涵,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与区角活动。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标准与内容
  
  按照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南》将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目标划分为三个方向,每个方向的发展目标在3~4岁、4~5岁、5~6岁各年龄段都有更明确的描述。
  
  (一)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善于倾听,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掌握倾听的技巧和原则,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3~6岁的幼儿通过不断地接触、感知日常用语,能够听懂生活、学习等环境的常用语言,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上幼儿园之前,很少有成人会要求幼儿能安静并注意听别人说话。3~4岁幼儿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常常能专注听别人跟自己的对话并通过语言或行动来回应,例如根据成人的连续指令做事情、对于苛刻的要求进行反驳等。
  
  2.能听懂日常会话。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平时,他    们与父母或主要抚养人、经常接触的人进行语言交流,逐渐习得成    人化的语音、语调,这便是我们通常说的母语。幼儿初期能听懂的    语言限于本民族语言。在幼儿园中幼儿逐渐学会听懂教师的普通话    教学语言。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幼儿园的教育让幼儿的自制力增强,他们能理解别人的感受和    想法。一般4~5岁的孩子能短时间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会举手    发言,也很容易走神。但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对于    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能够有选择性地注意倾听,比如教师在上课的时    候表扬自己的语言。成人可以带领孩子观看幼儿剧、参加大型的活    动,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锻炼倾听能力。
  
  2.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例如,妈妈在不同的语境说“你还要吃米饭吗?”这句话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假设情境一:锅里的米饭只够一个人吃的,其他人要吃面条。妈妈会耐心地解释:家里奶奶年龄最大,应该把米饭给奶奶吃。这时妈妈的语气是渴望理解,希望孩子在听到“你还要吃米饭吗?”这句话以后回答“不,我要吃面条。”假设情境二:孩子喜欢吃米饭,连续很多天不吃别的主食。妈妈为了营养更合理, 想让孩子吃点玉米、高粱一类的粗粮。这时妈妈会解释吃粗粮的好处,希望孩子在听到“你还要吃米饭吗?”这句话以后回答“不,我要吃有营养的粗粮。”经正确指导,4~5岁的幼儿能听出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同时也能结合语境理解不同的语气、语调所表达的含义,如上面提到的例子。
  
  3.方言地区和少数民族幼儿能基本听懂普通话。
  
  普通话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语言,也是全球华人的正式交际用语和书面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现在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语法规范,具有音节结构简单、音节界限分明等特点,比较容易掌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约有80种以上的语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人们,一般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到了幼儿园阶段,教师通常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幼儿则对普通话的日常会话也更加熟悉,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听懂常用的普通话。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在集体中能注意听教师或其他人讲话。
  
  5~6岁的幼儿经过训练之后能够具备良好的倾听习惯,在集体活动中会注意听别人讲话,不随便打断;通过对方的言语和表情、手势等全面了解对方说话的意思,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集体中,幼儿认真倾听,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也是他们心理成熟和修养进步的一种表现。
  
  2.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
  
  幼儿语言的获得需要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的共同作用。这也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语言的重要特点。当幼儿的耳朵接收了听觉信息之后,它会把这些信息传递到思维系统当中。如果幼儿充分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便会产生直接的行为动作;如果没能听懂,或者产生了新的想法,便会质疑或提问。一般具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幼儿,在保持有效注意的时候,对听到的东西记忆、接收得非常快,也会作出适当的反馈。
  
  3.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
  
  基本能够理解用关联词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包括下面几个种类:
  
  (1)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如:尽管……可是……,……却……
  
  (2)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如:即使……也……,既然……就……
  
  (3)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如:只要……就……,只有……才……
  
  (4)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如:由于……因此……,因为……所以……
  
  (5)表示并列关系的句子,如:一边……一边……,有时……有时……
  
  (6)表示承接关系的句子,如:一……就……,起先……后来……
  
  (7)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如:不但……而且……,不仅……还……
  
  (8)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如:不是……就是……,或者……或者……
  
  能准确辨别一定语言情境中的同音词。同音词的声、韵、调是完全相同的。它又分为同形的同音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词多义)和异形的同音词。年龄小的孩子主要靠自身经验来理解别人的语言,对很多不熟悉的名称,尤其是同音、近音的词都难以辨别清楚。5~6岁的幼儿逐渐能够根据语境判断出对方语言中的同音、近音词语的含义,如“瘦”和“受”、 “猩猩”和“星星”在用法上的不同。
  
  (二)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随着社会经验的增长和丰富,3~6岁的幼儿在集体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而语言是他们与人交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幼儿会选择语言同他人互动,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策略,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具体表现在叙述事情的经过、说明物体的特征、表明自己的态度等方面。语言发育正常的幼儿能主动进行表达,愿意与人沟通。内心紧张、讲话小心谨慎,甚至发生“口吃”的孩子则需要增强训练、建立良好的表达意识。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
  
  一些幼儿由于胆小、不自信而在陌生人面前沉默、不敢大声讲话。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低下,而是表达意识不强。在教师的教导下,孩子能够做到在一定场合跟熟悉的人打招呼、自然地交谈。
  
  3~4岁幼儿已经能用简单的语言与别人进行交流了。但是一些不经常与人交往、天性害羞的孩子与人主动打招呼的意识较为薄弱。这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让幼儿建立起主动交谈的习惯,根据对方的面貌特征做出比较合适的称呼,如年龄大的男性称为爷爷,年轻的女性称为阿姨。
  
  2.基本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
  
  3~4岁幼儿的发音器官已经基本成熟,能够比较流畅地进行语音表达,能分清并准确地模仿4~5种语言。此时幼儿的心理的发展水平决定,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觉和动作控制能力之后,就会以亲密接触的成人为榜样,模仿他们的言行,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孩子在幼儿园接受的是普通话的教育,在家则受到区域性语言的影响。这两种语言是孩子最为熟悉且最易表达的语言,他们会接受并选择性地使用方言和普通话跟成人进行交流。最常见的现象是,同样的一句话,孩子在幼儿园会用普通话对教师说,而回到家则换作方言跟家长讲。这也证明了3~4岁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很强的。
  
  3.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3~4岁幼儿一般会比较直接地提出请求、表达意见,如“你不要坐在我旁边”  “我也想玩这个玩具”。社会交往能力较强的孩子还会运用适当的技巧,委婉地请求他人的帮忙或拒绝别人,如以商量的口吻说: “给我一个吧,谢谢妈妈!”幼儿语言表达的词语、语气、语速等都与家长的语言习惯相接近。家长经常与幼儿探讨问题、表达观点,不仅教会孩子如何讲话,而且告诉他们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幼儿回忆、叙述生活中的事件时,会配合一些额外的动作,如手势、鬼脸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