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一章第三节

时间:2013-06-0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

 

  接上:
  
  (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在少年儿童时期,由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较宜采用有氧耐力训练,刺激相关系统更好地发育,但负荷不宜过大。那么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力量和耐力方面的发展指标是怎样的呢?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
  
  3~4岁幼儿骨骼弹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柔软,肌纤维较细,能量储备差,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但是随着幼儿骨组织不断骨化,上下肢的肌肉群发育较快,相对于3岁之前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所以具有了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双手的抓握能力增强,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
  
  3~4岁幼儿臂部肌肉收缩能力增强,尤其是肱二头肌,发展更是迅速,腕力亦进一步增强,其力量亦随之水涨船高,他们能单手抄起沙包,并能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
  
  3~4岁幼儿腿部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发展很快,这都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腿部力量,使他们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这个时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锻炼幼儿两条腿,而不是只锻炼一条。比如,一些幼儿习惯用右脚或左脚单脚跳,在活动中为了显示自己,他们总是用自己习惯的一只脚单脚跳,教师此时应提醒其锻炼另一脚单脚跳的能力。
  
  4.能快跑15米左右。
  
  由于腿部肌肉、骨骼、关节的进一步发展,3~4岁幼儿的耐力与爆发力变得很强,他们能够短时问爆发出力量,在较为平稳的地面上能连续快跑1 5米左右。教师可以设计“小狗快快跑”之类的游戏,跑道1 5米,跑道终点放置塑胶肉骨头,看谁最先拿到肉骨头就赢了。
  
  5.能行走1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3~4岁幼儿耐力强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在成人的陪伴下,他们能自由行走l公里左右。当然,由于孩子的骨骼与肌肉还不是特别发达,在行走的途中,可以适当地停歇,允许他们喝点水以及吃点东西,以补充能量。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5秒左右。
  
  4~5岁幼儿较之3~4岁幼儿的大肌肉发育较为迅速,动作发展明显,肌肉力量和耐力、心肌收缩能力、肺活量都有了一定提高,双手抓杠时间能够延长50%左右,达到15秒。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4米左右。
  
  4~5岁幼儿臂部肌肉收缩能力增强,肱三头肌发展更是迅速,腕力亦进一步增强,他们能将沙包向前投掷4米远了。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
  
  比起3~4岁幼儿,4~5岁幼儿腿部的肌肉、骨骼、关节发展很快,他们的腿部力量进一步增强,3~4岁幼儿能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
  
  4.能快跑20米左右。
  
  由于腿部肌肉、骨骼、关节的进一步发展,4~5岁幼儿耐力与爆发力变得更强,他们能在较为平稳的地面上连续快跑20米左右。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提高幼儿的跑步能力,如设计“大灰狼捉小兔”的游戏,游戏的程序为“大灰狼开始追捕,兔子为了自救,可以向任何一个窝里跑。这时窝里原有的兔要马上向外逃跑,大灰狼继续追,如果被大灰狼捕到的兔,两人就另换角色。”
  
  5.能连续行走1.5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4~5岁幼儿肌肉力量和耐力较3~4岁幼儿更强,心肌收缩能力、肺活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成人的陪伴下,他们能自由行走1.5公里左右。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适应了一定的活动量和活动时间,所以成人应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走路,少坐车,以保证幼儿力量和耐力的训练。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秒左右。
  
  力量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幼儿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而且对幼儿身体健康、损伤的预防以及运动技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随着5~6岁幼儿手腕及胳膊骨骼及肌肉发育的进一步完善,他们动作的稳定性和自控能力增强,双手抓杠时间变得更为持久,能达到20秒左右。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
  
  5~6岁幼儿臂部肌肉收缩能力增强,筋骨发展更是迅速,腕力进一步增强,能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
  
  5~6岁幼儿腿部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发展很快,腿部力量进一步增强,5~6岁幼儿能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
  
  4.能快跑25米左右。
  
  由于腿部肌肉、骨骼、关节的进一步发展,5~6岁幼儿耐力与爆发力变得很强,他们能够在较为平稳的地面上能连续快跑25米左右。此阶段的幼儿的平衡力和协调力增强,教师可以和幼儿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以锻炼孩子快跑的能力。
  
  5.能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途中可适当停歇)。
  
  5~6岁幼儿的体力和耐力较4~5岁时有所提高,活动量和活动时间进一步增强,能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而不感觉疲倦。但幼儿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仍然不平衡,兴奋占优势,容易扩散,所以表现为活泼好动,长时间单调乏味的活动,易使幼儿疲劳且失去兴趣,所以成人在与孩子锻炼行走的时候,一方面要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另一方面在行走的过程中可以休息调整,或是加入一些跪跳的游戏,增强趣味性。
  
  (三)手的动作灵洁协调
  
  幼儿的小肌肉群,如手指和腕部的肌肉群较之大肌肉群发育较晚。所以幼儿的精细化动作较之大动作发展得较晚。3~6岁幼儿腕骨、指骨和掌骨的骨化还没有完成,腕部的力量不足,手的精细化工作还比较困难,不宜长时间作业。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用笔涂涂画画。
  
  3~4岁幼儿的手部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动手能力开始增强,能用蜡笔、铅笔或是油画棒等笔涂涂画画。他们大多可以画流畅的直线,能控制住腕部肌肉画短线,大多小朋友能绕线圈,但终点不封闭,也有的小朋友开始能画封闭的圆。3~4岁幼儿在涂涂画画时并没有目标,可能在画的过程中看到什么或是联想到什么就会告诉成人那是什么,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尽量关注幼儿涂画过程中动作的愉悦性,任幼儿发挥想象,千万不要说“画得一点也不像”之类的话,以免扼杀幼儿涂画的兴趣和想象力。
  
  2.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
  
  3岁以前,很多孩子已经开始自己试着吃饭,但总是把饭掉得到处都是,甚至吃得满脸都是。而3~4岁的幼儿开始日渐娴熟,能熟练地用勺子自己吃饭。他们小小的心灵有了很大的主动性,饭前饭后总是努力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淘米、端碗、拿筷子、拿干粮、洗碗。而在吃饭时,很多孩子不再让成人喂,而是开始自己吃饭了。
  
  3.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
  
  对3~4岁的幼儿,走、跑、跳、跃、攀、爬已难不住他们,而细致的手工活动仍十分困难,如按图形轮廓剪波浪会剪成狗齿状,对照细小的实物画下来肯定会大而走形,不过他们和3岁之前的幼儿相比,已有了较大的提高,开始能够用剪刀沿直线剪,而剪出来的纸的边线基本吻合。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沿边线较直地画出简单图形,或能边线基本对齐地折纸。
  
  4~5岁幼儿手上的肌肉日渐发展,他们的小手日渐有力而稳定。他们开始能够沿着边线画出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等,他们还能沿着边线整齐地对折纸张。
  
  2.会用筷子吃饭。
  
  4~5岁幼儿应该学会用筷子吃饭。用筷子吃饭可以锻炼幼儿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能力,这对正处于精细动作发育中的幼儿来说,不失为最好的锻炼方法。学用筷子对4~5岁的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幼儿要用专门小儿用的筷子,短而轻,容易掌握。成人可以手把手地告诉幼儿拿筷子的姿势,用拇指、食指和无名指夹住筷子,并以虎口开合练习夹的动作。使用筷子,一定要用力得当、协调,才能夹起食物。成人在教孩子使用筷子时一定要有耐心和细心。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教幼儿使用筷子,如让幼儿用类似于筷子的小树枝将散在外边的积木或是一些有多棱角的小石子等夹回到盒子中。
  
  3.能沿轮廓线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
  
  4~5岁的幼儿较之3~4岁的幼儿的手的动作更加灵巧,能沿轮廓线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较长时间坚持。教师应对他们动作细节进行改进,尤其是动作的协调性方面,注意小肌肉群的锻炼。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线条基本平滑。
  
  5~6岁幼儿的手部肌肉逐渐发育,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能够做一些更加精细的工作了,但时间仍然不能过久,否则容易产生疲劳。5~6岁幼儿能够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能够画出各种图形,包括几何图形、人物、动物、植物等,线条基本平滑。这个阶段的幼儿可以开始学写字,但还写不好,开始写的字很大,大小不一、歪七扭八,这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教他正确的书写姿势,多鼓励少强迫。
  
  2.能熟练使用筷子。
  
  有研究表明,手指头是儿童的智慧所在,儿童不断的运动手指会刺激大脑皮层,提升那些“负责”想象、创造力区域的活动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从而对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帮助。在5~6岁之前幼儿使用筷子可能通过成人的指导以及自己的方法,夹到食物,但还不是太熟练,到了5~6岁,幼儿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再有之前的练习,大部分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筷子了。所以幼儿学会熟练地使用筷子的进程一般持续到5~6岁。成人在幼儿使用筷子的过程中不应着急,一定要注意给予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他们一点点的进步都应该鼓励。
  
  3.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
  
  5~6岁幼儿运用手指活动的能力日益增强,他们已经能灵活地使用剪刀,并用剪刀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而且剪出来的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
  
  4.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
  
  5~6岁幼儿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日渐增强,因此他们很喜欢参与幼儿园及家庭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他们能够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比如他们可以用扫帚打扫房间,用拖把拖地,虽然不能打扫得很干净,但这种热心与主人翁意识,是生命本能的一种反应。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了“工作”教育理论。她认为幼儿“工作”的实质和成人的工作截然不同,幼儿的“工作”是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一种自由、自主、自助的活动,是满足儿童内在活动需要的活动,是儿童喜欢并乐在其中的活动,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活动。”所以幼儿园里的活动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符合其需要的真实环境,为幼儿准备一定的用具和材料及活动场所,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的教育建议
  
  幼儿动作的发展有助于幼儿生长发育,能促进幼儿动作协调,增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身体的耐受力,使幼儿体格健壮,从而使幼儿保持机体与外界环境平衡。据研究发现:经常跑跑跳跳、爱活动的孩子,各种动作提前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可更自然、更协调、更省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遵循幼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
  
  多年来,我们经常会从媒体上看到关于某某“神童’’的报道,3岁的孩子认识几千个汉字,4岁的孩子能识别几百种汽车标志,5岁的孩子能倒背字典,6岁的孩子会几门外语,等等。殊不知,这些“神童”都是人造出来的,“神童”的“成功’’是以牺牲健康和快乐为代价的。在过高的期望值带来的压力下,一些“神童”、未“老”先衰,有的甚至自杀、精神失常,成为功利性教育的牺牲品。这种违背科学、急功近利的做法,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了种种问题: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侵害了孩子玩耍、活动、动作发展的权益,剥夺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
  
  即使是注重孩子身体、动作发展的家长,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目前许多家长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做抚触、婴儿操等,孩子大点了就让孩子盲目运动身体。他们认为跑得最快、跳得最高就是孩子们要实现的目标,认为这样的孩子身体才最好,但因为方法不慎或是训练过度,结果恰得其反,有的孩子还出现了肌肉拉伤甚至更严重的后果。这些看似耸人听闻的事情其实都是真实的例子。我们来看一下国外的研究者对幼儿动作发展的研究,可能会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他认为双生子有同卵与异卵之分,同卵双生子是由一个卵细胞分裂而成的,所以在遗传因素方面是相同的。有同卵双生子A和B,A从出生48周起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训练,而B不进行这种训练。在A进行了6周训练之后,B从53周开始每天也做1 0分钟的爬梯训练,结果表明,B的爬梯能力在2周以后就达到了A经过6周训练后的爬梯水平。B开始爬梯训练的年龄大于A,但获得同样能力所需的时间却远远少于A。这说明,人的发展首先依赖于机体的成熟,在机体器官与机能没有成熟以前,对幼儿进行任何提前开始的学习训练都是收效甚微的。格塞尔非常注重研究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的顺序。
  
  格赛尔的成熟主义幼儿教育理论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这种顺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这种发展规律表现在,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做什么事情。例如,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走路、爬楼梯,不到这个年龄,机体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成熟,即便去提前训练,也是事半功倍。
  
  格塞尔的成熟主义理论因为过于强调成熟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这一点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成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成熟”与“学习’’是交互作用的,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动作与游戏训练,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不要一味追求运动的强度,而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他们自己喜欢的,并且有条件的、能够主动坚持下去的游戏或运动进行锻炼。孩子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成人要少批评,多指导,多肯定,多鼓励,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
  
  (二)每天让孩子参加户外锻炼
  
  幼儿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能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为幼儿经常到户外活动,可以接受到自然界的各种刺激,并且逐步经受外界环境变化的锻炼,可以保持幼儿机体与外界环境平衡,增强其身体的耐受力。
  
  成人可以依据各年龄、季节变化,安排多样的户外体格锻炼内容,提高他们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户外活动中,要进行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注意掌握幼儿的活动密度和负荷量,做到动静交替,对“疯玩”过度的幼儿要让其注意休息,炎热的夏季要避免幼儿过度的跑跳,以防脱水或中暑。
  
  3~6岁幼儿肢体动作不协调,四肢力量弱,平衡能力差,易摔倒。成人可以让幼儿尝试慢跑,自然慢跑是一种较为平稳和缓慢的跑步形式,跑步时心率一般为140~150次/分钟,较适合于3~5岁的幼儿。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教孩子慢跑。
  
  1.最初学跑可以是以走跑交替的方式进行,主要以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跑的兴趣,如在跑中穿插有模仿动作的走步。
  
  2.要根据幼儿体质和气候等因素,安排跑的运动负荷及跑的时间。刚开始可以是几分钟,以后逐步加长时间。由于幼儿身体各方面功能还不完善,因而慢跑可与走交替进行,一般以不超过20分钟为好,夏季尽可能安排在清晨,冬季可适当晚一点。
  
  3.在慢跑前,不能让幼儿吃得过饱,也不能空腹跑步,否则会损伤身体。
  
  有些成人担心幼儿摔痛、摔伤,而省去或缩短了幼儿锻炼的过程,以致使幼儿的大脑和神经得不到相应的刺激。因为没有通过四肢的主动运动,达不到刺激大脑神经细胞发育的目的,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反而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和阻碍。一般情况下,成人应该每天让幼儿进行至少一个小时的户外游戏或锻炼,并长期坚持。
  
  当幼儿不愿意自己走路时,成人要注意是否运动时间太长,幼儿累了;孩子是不是病了。如果不是,就应该坚持让他自己走。做法是:多用语言鼓励,夸孩子走得快,开展走路比赛;或者在走路时跟孩子玩一些游戏,比如猜拳游戏,赢者向前进、输者暂停,扔抢沙包游戏等。总之,利用一切方法,使幼儿体验走、跑的快乐。
  
  (三)引导幼儿进行一些精细的动作训练
  
  1~6岁是幼儿感觉和运动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的感觉和运动,不仅对大脑有良好的刺激,提高大脑对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支配能力,还能促进运动神经的发展。其中精细化动作要求幼儿运动的技巧性更高,动作控制力更强。
  
  训练3~6岁幼儿精细动作的游戏有:让幼儿玩耍各种套叠玩具、穿绳玩具、积木、积塑、剪纸、涂画以及球类游戏等。下面简单介绍两种发展精细动作能力的游戏。
  
  球类游戏是比较古老的儿童游戏,它不但可以训练幼儿的手畹力量,还可以训练幼儿控制方向的能力,提高手眼协调性,增强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而球的反弹特性,又会使幼儿对事物运动方向的改变产生思考和认识,从而还可以提高幼儿预测运动方向的能力。
  
  握笔涂鸦:成人给幼儿一只蜡笔,让宝宝在纸上涂画。教师应交给幼儿正确的握笔姿势:先教孩子用右手三个手指拿稳蜡笔,用左手压着纸,随心乱画。或是成人画一些叶子或球等图画,让幼儿填充颜色。当幼儿能够画出一条长线时,成人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握笔涂鸦可以增进幼儿手脑协调的能力,而且学握笔画画也可以为以后写字、画画、计算等做准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