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一章第二节

时间:2013-05-1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

  《指南解读》接上
  
  (二)情绪安定愉快
  
  幼儿时期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幼儿一生的健康成长。以往对幼儿健康的理解往往偏重于身体好等健康方面,而忽略了幼儿心理健康。《指南》将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标准纳入到健康标准中来,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因为情绪稳定愉快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
  
  一般而言,1~3岁的孩子的情绪还非常不稳定,经常会因为环境的枯燥与环境的变化而哭闹,很难保持长时间的稳定。甚至有些孩子和其他孩子玩的时候,动不动就会哭或者打闹。而到了3~4岁,孩子的情绪变得比较稳定,不会再因为一些小事嚎啕大哭。但是教师应该注意有些较内向的孩子,他们比较安静,从表面上来看,不吵不闹,其实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教师应该有意地多去关注这些孩子,保护他们敏感脆弱的心,让他们保持愉悦的情绪,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
  
  当然,3~4岁幼儿的情绪仍然是一个过渡时期,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明显,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因此生气和遇到挫折时仍会哭泣、踢打和尖叫。这个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把他们看成是成人,去呵斥他们或者对其进行惩罚,而是需要对他们进行安抚。3~4岁幼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当他情绪反应激烈的时候,成人的安抚能够使他们很快安定下来,而不再像1~2岁的孩子那样很难哄下来。
  
  成人在3~4岁幼儿情绪的调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帮助3~4岁幼儿初步学会用语言或表情等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幼儿在入园的时候,情绪不好,教师应该关注这个幼儿,并鼓励他:“怎么了,愿不愿意告诉老师”。或是教师看到幼儿入园特别高兴,就询问“什么事情让你这么高兴,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李姗泽,2008)教师除了教会孩子们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外,也要帮助他们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向知心的人倾诉或是转移注意力等。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
  
  比起3~4岁的幼儿,4~5岁的幼儿会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因为随着认知和语言系统、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开始出现。此阶段幼儿的情绪主要表现为外来刺激引发的情绪冲动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增强。另外,幼儿的心中充满了对生活与未来的新奇感,心中的渴望亦以一种愉快的状态表现出来。当然,偶尔由于环境的枯燥,幼儿也会产生不高兴的情绪,但这时的幼儿能自觉地通过寻找快乐的事情来缓解不愉快的情绪。他们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也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成人的教育与在幼儿园集体活动及生活规范的约束下,4~5岁的幼儿开始有了自觉的调节情绪的意识。
  
  2、有比较强烈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提醒下逐渐平静下来。
  
  4~5岁幼儿对特别感兴趣的事和物仍然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他们会本能地有情绪的反应,甚至是强烈的反应。这个时候,教师仍然需要对幼儿予以安慰并加以提醒。因为4~5岁的幼儿已具有了移情能力,能将自己置身于他人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当教师在说明事情的原委、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以后,他们的情绪会逐渐平静下来。
  
  3、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
  
  4~5岁幼儿比较明显的长进就是比1~3岁的孩子的语言进步  快,他们学会了更多地表达情绪的词语,比如高兴、难受、生气、恨、喜欢、害怕、讨厌等,他们经常利用这些情绪词语描述自己和别人的情绪体验。另外,4~5岁幼儿情绪的内隐性逐渐增强,即当自己不高兴的时候不会立即表达出来,可能会隐藏在心里,如果没有找到倾诉的对象,他们可能会一直隐藏在心中。比如幼儿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他们更喜欢告诉亲近的人、信任的人,所以他们能够在当时控制掩饰自己的情感,等见到亲人以后才会表达他们的情绪。通过这种情绪的表达方式他们以期得到对方的回应与分享,并进而得到他们的安慰。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朋友,成为他们信任的人,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将自己的情绪倾诉出来,教师才能够及时了解幼儿心理的发展,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干预和指导。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情绪的原因,并努力缓解。
  
  5~6岁幼儿心智发展得更为成熟,情绪也更加稳定,能长时间保持愉快的心情。偶尔有小事情惹到了他,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甚至动怒。但是,在动怒的同时,他会努力分析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并扪心自问:“这样的小事情是否值得生气呢?”从而能主动缓解负面这些情绪。
  
  2.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
  
  受现代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熏陶,5~6岁幼儿开始变得日渐成熟起来,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任性或是恣意妄为,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而嚎啕大哭,而是变得比较“中和”。在面对使自己不愉快或太兴奋的事情时,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再那样偏激了,不再随便乱发脾气了,而是做得比较适度。
  
  3.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转换情绪和注意。
  
  比起4~5岁的幼儿,5~6岁幼儿的感情更加丰富。他们开始更加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而且能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来使用不同的情绪。比如在一个热闹的酒会之中,幼儿也会因为大人的兴奋而兴奋,变得异常高兴,语言也是热烈的。从酒会中出来,回到家里,如果看到爷爷正在安静地读报,幼儿会变得安静下来,开始学着爷爷阅读他的小画册,可见4~5岁幼儿转换情绪和注意的能力增强了。
  
  (三)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5~6岁时,幼儿脑的结构发展得已经比较成熟了,这就意味着可以开始系统地学习知识了。这一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所增强,但抑制机能还比较差。大脑兴奋机能的增强表现在觉醒的时间延长,睡眠的时间相对减少,条件反射建立的速度加快。抑制机能的增强表现在已经能较好地用言语控制自己的行动,对事情的分辨也更加准确。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
  
  对于1~2岁的孩子,由于娇嫩的皮肤与敏感的感官器官,他们  还不能自由穿梭于变化较大的环境之中,若是出入于温度变化较大  的环境,很容易患感冒或其他疾病。而到了3~4岁,他们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若是有小伙伴,他们能在较热或较冷的环境中自由玩耍,环境的变化对他们影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但注意不要较长时间待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之中,以免幼儿患上疾病。当然,在变换环境时,成人还是要注意给幼儿添加或减少衣服。有时候成人大意,看到孩子玩得高兴,并没有感觉什么不合适,但是,当孩子回来后,很可能会流鼻涕甚至感冒。
  
  2.换新环境时情绪能较快稳定,睡眠、饮食基本正常。
  
  3~4岁幼儿的睡眠时间大约为1 4个小时,一般晚上睡1 2小时,白天睡2小时。这个阶段,若是换了新环境,比如搬入新居,幼儿的适应能力变得比较强,在新环境下能很快地安定下来,并喜欢上这个新环境,睡眠与饮食习惯不会发生很大变化。而1~2岁的宝宝往往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患上各种疾病,也因为环境的变化使睡眠与饮食出现波动。
  
  3.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
  
  3岁多,幼儿大多都开始上幼儿园了,这个时候,很多家长非常焦急,“他还没有学会穿鞋子呢!”  “他还不会脱裤子,那拉便便撒尿怎么办?”  “到幼儿园老是哭怎么办?”很是担心幼儿对新的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其实,家长们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担心。现在幼儿园都有一个亲子班的过程,在正式入园之前,孩子已经能很好地跟教师相处,教师已经作为孩子生活中的一员而出现,甚至有些幼儿跟教师的关系比父母还亲近。而且,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3~4岁的幼儿已经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再说,“人毕竟是群居的动物”,小孩子也一样,园里还有很多小朋友,只要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他们就能够较快地适应这个大家庭。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半小时左右。
  
  由于大肌肉群的发展,4~5岁幼儿会“不知疲倦’’地从事各种活动。如:自如地走、跑、跳;单脚跳跃,甚至跃过低矮的障碍物;跑上跑下楼梯,熟练地攀登;抛掷各种物体;他们还能在音乐的伴奏下,节奏明快、动作整齐地跳舞,并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参加体育竞赛。这个时候,幼儿能自由地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半小时,甚至能耐住一定的低温与高温,通过运动御寒或通过运动出汗降温。
  
  2.换新环境时较少出现身体不适。
  
  随着抵抗力、免疫力的不断增强,4~5岁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个时候,教师就不要过分担心孩子因外界环境变化而生病了。一般来说,要不是水土非常的不同,孩子很少出现身体不适的状况。当然,教师也不要过分放纵孩子的行为,若是遇到天气的剧烈变化,还是要随时给孩子增加或减少衣服。
  
  3.能较快适应人际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如换了新老师能较快适应。
  
  幼儿日渐适应了小班、中班的生活,当到了大班之时,他们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会越来越强,心理也会越来越成熟。5~6岁的幼儿能很快融入到一个新的人际环境中,开始寻找自己的话语权与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他们已经懂得了一些普遍的处事原则,比如,对别人有礼貌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欢等,所以即使当幼儿更换新的幼儿园或班级之时,他们也能较快适应新环境,并会努力做好自己,与新的小朋友与老师打成一片。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