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二章第二节

时间:2013-07-19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

  接上:
  
  (2)辨调阶段(4~10个月)
  
  这个阶段的婴儿开始注意别人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从整块语音的不同音高、音长变化中逐步体会话语声音的社会性意义,并且能够给予相应的具有交往作用的反馈。大约6个月之后,婴儿可以同时感知愉悦、冷淡和愤怒三种不同的语调,并能用微笑、平淡或紧张等表现对这些语调作出反应。
  
  (3)辨义阶段(10个月以后)
  
  10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能将语音和语义联系起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的词、句量将与日俱增。1岁到1岁半这段时期,幼儿的语言水平发展较快,其语言理解能力进步很大,会根据成人的语音、语调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实践证明,大量的丰富的语言刺激可以促进孩子更早地开口说话,使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家长通过经常跟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可以使声音、词语、句子等信号不断地刺激幼儿大脑中枢的语言区,帮助幼儿建立语言的条件反射,进而完善幼儿的第二信号系统。这个能听懂成人语言但还不会说话的阶段,有学者称之为“消极语言发展阶段”。(梁联强,2002)
  
  19个月开始,幼儿的话语开始逐渐增多,能够理解的听觉信息也越来越多。3~6岁的幼儿在听、说的时候不仅能注意到词与事物的关系,也能够注意到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他们逐渐了解语言规则,能把听到的音、义和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思维,并能通过初步的判断、归纳、推理,对所听到的信息作出反馈。在噪声环境中,6岁幼儿对语言的辨别力尚未达到成人水平。(刘伟等,1998)
  
  2.语音的获得
  
  婴儿最早的发音从哭叫和细语声开始。家长们常听到类似元音『a/、/ai/、/u/和辅音/m/、/ha/等的发音。3个月时,他们有与成人交往的需求,也便开始了咿呀学语的阶段。这时孩子会重复发出一些有节奏的类似词音的音节,/baba/、/mama/、/nana/。从第9个月起,婴儿的发音不仅有重复的同音节,又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有时会出现音调的变化,如a—jue—1u—bi。国外有学者称其为“小儿语”,很像对成人句式的模仿,可持续到1岁以后。(赵寄石等,1993)成人无法了解这种语言的具体含义。它有时像要求,有时像抱怨,有时又像兴奋。总之,这是孩子情绪和意识的表达。1~1.5岁的孩子能够发出更多的连续音节,这也是向词音逐步过渡的阶段。语言发育超前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可以说出一些成人可以理解的话语了。1.5岁以后,集中无意义的发音现象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单双词句和完整句。2.5~4岁的孩子可以掌握大量的语音,但是经常出现错误的发音,以声母居多。4岁以上的幼儿发音机制逐渐成熟,其语音也趋于成人化。在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有的带有乡音,有的带有“奶音”,但都能听懂普通话。上小学以后,幼儿基本能掌握发音的技巧。
  
  3.词句的运用
  
  孩子在1岁半左右开始使用词汇,2岁左右能够说出简单的子。3岁是词汇量增长的高速期,这时的幼儿已经能用词组成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句子经常不完整,常出现缺少成分、用词颠倒的现象,如“妈妈,看一看”  (缺少“我想”),又如“妈妈,我要铅笔,长的”。这时幼儿的语句非常简单,没有任何修饰成分,即使能说出“小白兔、大灰狼”等词,实际上也只是将这些短语作为一个词来学习、理解和运用。如有的幼儿常说“灰的小白兔”,他们不会区别使用修饰词和被修饰词,只有经过成人的正确教育和不断的语言交流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语法规则。
  
  4~5岁幼儿已经能正确运用简单句子说明自己的意思或描述见闻了。这时,他们掌握了丰富的词汇,能运用名词、动词、数量词、代词及常用的副词和连接词等。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呈现出由单句向复句发展的趋势,复句比例有所增加。容易出现的语言错误有:(1)句子常常省略关联词语,如“因为没穿外衣,(所以)不能出门”。(2)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幼儿对某些词义不完全理解,对句子形式的掌握也不准确,所以常说出类似“我有一辆新车、新衣服,妈妈买的”的话。
  
  6岁是幼儿词汇量增长的又一高速期。这时,幼儿知识经验比较丰富,抽象思维也有了相应发展,已经掌握了较为复杂的语言形式,学会使用各种连接词和复句结构,对迅速增多的新词的词义逐渐理解。疑问句的所有形式幼儿都易掌握,但他们对被动句的理解比较晚,只是初步了解,还谈不上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会用单字组词,还能用修饰性的语言来描述具体事物。
  
  4.语段的发展
  
  幼儿语段的发展经历从列举事物到描述空间关系,再到说明因果关系或对事物的总体印象。3~4岁幼儿主要以叙事性语段来进行表达。他们经常回忆自己经历的事情并详细说给大人听,向别人说明什么时候,在哪,和谁发生了什么。幼儿谈及他人、自我和交往的信息越多,其语言能力越好。在事件描述的逻辑顺序性、内容丰富性、主动性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发展得均好于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另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与其社会化程度相关。一般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的幼儿,其社交主动性也较好,所以这样的幼儿对其生活事件的回忆也很主动。(王江洋等,2010)研究还发现,4岁女孩比4岁男孩回忆提及的有关交往和他人的信息更多,存在显著性别差异。(陆慧菁,2007)
  
  从5岁开始,孩子表达的生动程度明显提高,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方式,但是缺乏条理性。6岁幼儿看图讲述的能力逐渐发展,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出理由和根据。在成人的引导下,幼儿学会有礼貌地倾听和交谈,比较完整地复述故事。
  
  三、幼儿“阅读与书写准备”能力研究的主要成果
  
  读写能力,即日常生活、学习、与人交往中使用文字信息的能力。阅读与书写属于书面的言语过程,是在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发展起来的。关于幼儿阅读与书写能力的发展轨迹,学者们形成了下面的主要观点。
  
  (一)幼儿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研究
  
  幼儿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指识别和理解字体特征、字母、声音或音节单元、单词、词组、观点、主要观点以及中心思想的能力,包括图文感知、内在关系理解、鉴赏性理解等要素。幼儿主要凭借色彩、图像、文字或成人的形象讲述来理解读物。在阅读的时候,幼儿可以指出熟悉的文字,并赋予正确的读音;能够了解文字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功能,组成简单的词汇;能够发现并尝试使用新学会的词句;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帮助自己记忆语言的各种形式;能看懂或识别一些路标和生活中公共场所的通用标记。
  
  幼儿阅读图书行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仅看图画,未能将图画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故事。这个阶段的幼儿注意图书中有趣的画面和人物的行动,能够对图画当中的人和物进行命名,根据成人的讲解重复语段。第二阶段:看图能说出完整的故事。根据图上的人物关系、行为表现复述或自编故事。第三阶段:尝试识读文字。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识字、阅读行为表现为五个层次:只关注文字而忽略故事情节;部分地读,重点阅读自己认识的字;以不平衡策略读,略过不认识的字,推测故事情节;独立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成人帮助解决,以便顺利理解;独立且完全阅读。(费广洪等,2010)
  
  幼儿的阅读行为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准备。幼儿从小通过听自己和别人说话的声音来建立语音和语义之间的联系。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文字的识别和使用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在听与说比较成熟的阶段,幼儿开始对书面语言产生兴趣,并有意识、有选择性地阅读。从技能技巧上来说,阅读要比听与说更为困难,因为它涉及语言的有意识知觉、听力理解、信息加工等多方面因素。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其发展是专门训练的结果。在早期获得口头语言的同时,幼儿便萌生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孩子会主动从图书中提取意义、建构解释、探索书面语言的魅力。
  
  (二)幼儿书写能力发展与培养研究
  
  书写活动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幼儿在正式学习书写之前,经常随意涂涂画画,尝试和探索写字的各种方式,初步学习了很多有关书写的知识和技能。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他们开始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主动结合新知识和既有的知识,学习写出规范的字来。
  
  幼儿书写行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个体从出生时就开始接触语言符号、记忆生动的画面。幼儿在机体成熟的基础上,开始学习书写,一般经过了解文字的用途、练习重复使用少数几个笔画书写、发现简单笔画的变化方式、记忆笔画有限度的变化规律、掌握有次序和方位的书写规则等一系列过程。它跟人的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有关,和绘画行为相辅相成。大多数2岁的孩子就能正确拿笔在纸上写写画画。3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书写技能,只会画出点、圆圈、直线等。随心所欲地涂鸦即是孩子早期的绘画作品。我们经常看见孩子们的字掺杂着潦草的笔迹、奇怪的线条和随意安排的可识别的字形,这些书写作品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结合在一起,通过幼儿的口头解释才可被阅读和理解。(林泳海等。2004)3~6岁的幼儿可以进行模仿式的书写。他们看见大人在写东西就会立刻模仿。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读写经验逐渐增多,其书写能力可以通过教育逐步增强。当成人或同伴对其书写“作品”,表现出兴趣的时候,孩子便会产生强烈的书写意识。在小学阶段。孩子会接受正规的书写教育,了解书面语言的特点和书写的各种要求,在笔顺、拼写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训练。
  
  (三)读写能力的心理准备研究
  
  个体的发展成熟是阅读与书写行为的先决条件。当幼儿具备了听觉、视觉的辨别和记忆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较好,掌握了一般感觉运动和认知技巧等,便可以分辨出语音、字形和字义,认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为之后的阅读与书写打下基础。幼儿从小接受来自书本、电视、室外等各种文字的刺激,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建立了相应的联系。当幼儿了解了文字使用的意义并掌握了初步的读写技巧的时候,便会经常主动地阅读与书写。他们通常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学习文字的规则和内涵,逐步理解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学会正确的读写方式。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幼儿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和培养的。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明确提出了“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目标,并在“内容和要求”中指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