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7-04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次
接上:
吃骨头和鱼时,把小骨头和小刺挑出来能免受咽喉之痛。教幼儿在走路跑步的时候,眼要朝前看,重心要在下半身,身体不要往前冲;追逐时,要求幼儿拍到对方即可,不要抓着牢牢不放,对方被拍到后也应立即停下,不要再跑;在追逐时要注意不要和别的幼儿碰撞,要学会躲避和闪让。再如,各班可以开展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跟陌生人走,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我不怕打针等教育活动,督促幼儿要养成保护环境的卫生整洁,愉快安静午睡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是教师在每一次活动前的说教,让幼儿明白怎么样才算是最好的玩这一游戏活动,对于不良的活动行为,及时的制止,以免产生不良的后果。教师要注意从孩子的生活细节去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与培养课程与区角活动的关系
我国幼儿园的师生比相对来说比较低,所以集体教学活动在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建议今后幼儿园在选择活动方案时,要依据《指南》中阐述的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指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择。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的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的集体教学活动,一个是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区角活动。
(一)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的集体数学活动
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在进行集体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幼儿的每一项要求,都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住每项活动的难度,讲解要清楚,并做好示范,让幼儿反复练习和训练。
另外,集体教学活动并不意味着全部整齐划一,教师要注意到班里的孩子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发展水平的不同,在进行集体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讲授完课程内容以后,比如讲完正确的洗手姿势以后,让幼儿反复练习,并将活动内容融入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教师应该在学科课程结束之后,让幼儿反复练习,并在实际生活过程之中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二)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的区角活动
除了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集体的教学模式以外,还有区角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的模式,把游戏渗透到幼儿的学习之中,生活的全貌在幼儿的游戏中再现出来,让幼儿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及外部预设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幼儿园可以设置生活角和安全活动室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使幼儿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能力。
1.生活角
教师可以在活动室,创立专门的“生活角”,为幼儿提供一些录音、图书、图片,让幼儿学会分辨哪些行为对,哪些习惯不好;在区角内多放置一些生活物品:袜子、手套、头梳、围巾等等,让孩子闲暇之余学习生活物品的使用,例如可以提供袜子、鞋带等,让孩子进行翻袜子,提高其生活能力,再让他们卷袜子,提高手眼协调性,还可以让他们配对,提高分类能力;提供雪花片、勺子、筷子等,让孩子掌握拿勺子、筷子的正确方法;区角内挂上几个钩子,将动物的头饰戴在晾衣架上并为其披一件小衣服,鼓励幼儿餐后或游戏时去给小猫、小狗扣纽扣,从而提高生活服务能力等等。再如,一位幼儿教师在生活角组织孩子进行了穿鞋子的活动,他是这样组织的,希望能给其他教师一些启发:教师出示两双鞋,并问:“两双鞋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观察后说一双高兴,一双不高兴。教师接着说: “为什么一双鞋高兴,一双鞋不高兴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现一双鞋穿对了,小鞋高兴;一双鞋穿反了,小鞋不高兴。然后边演示边引导幼儿听儿歌《小鞋朋友》(两只小鞋,一对朋友。穿错生气,噘嘴歪头。穿对微笑,点头拉手),使幼儿明确判断小鞋穿得对不对的办法是看看两只小鞋是点头还是歪头。接下来就是孩子自己穿鞋,进行实践活动,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设立幼儿生活角既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其合作意识。既满足了幼儿游戏活动的心理需要,又让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有了很好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幼儿的生活卫生的习惯和能力。
2.安全活动室
幼儿由于年龄小、无知、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等特点,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他们又不懂得什么是危险,遇到了危险不知如何去规避,缺乏防范的基本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弱,因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最易出现危险和遭受意外伤害的时期,在幼儿期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幼儿园创设安全活动区,可以让幼儿掌握一些避开或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使幼儿远离危险避免伤害,为幼儿的健康快乐终身幸福奠定良好基础。
在幼儿园的整个室内活动区中,首先,教师要精心创设区内的物质环境,可以投放一些自制的安全画册、安全儿歌、故事,也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也可以在室内活动区入口处设立安全教育主题墙,教师与幼儿一起设计墙面,使安全教育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其次,可以根据安全活动的内容和不同阶段幼儿的探索需要将其相对划分为若干个活动区,在不同区域内设置不同的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
安全活动室包含哪些活动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活动区来设置:
交通安全活动区
主要提供玩具汽车,木偶人,用于铺设汽车道、人行横道、人行道的一些材料,红绿灯标牌等材料,并设置一些结构游戏,如“红绿灯”“开汽车”“交通警察”等,让幼儿首先搭建马路,有汽车道、人行道、人行横道及红绿灯标志等,将交通安全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慢慢地认识了规则,知道规则的重要性,巩固对交通标志和安全的认识,使孩子自我保护的技能在游戏中得到了发展。
通过这些游戏,幼儿了解了交通规则,了解了闯红灯的危险,知道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这样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在看似游戏性质的角色表演中幼儿获得了最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规则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得到培养。
自我保护能力活动区
主要提供玩具房屋及涉及的一些用具材料,可以设计“娃娃过家家”的游戏,让幼儿知道并执行“陌生人来了不要开门,不吃陌生人给的糖果,不喝陌生人给的饮料,回家时要等爸爸妈妈来接,决不跟陌生人走”等常识,让幼儿产生最初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感。
生活常识活动区
主要提供家庭生活中涉及的对幼儿产生危险的物品,如插座、暖壶等。同时可以让幼儿通过查找身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一起来设计标志,并将这些标志贴到适当的位置上,比如“小心触电”的标志贴在活动区的电源插座旁;“当心滑倒”的标志挂在易摔倒的卫生间台阶旁;楼梯的每个台阶旁都有相应的警示语“注意安全”“安全第一”等标志。
自然现象活动区
提供录音机、大树等玩具材料,供幼儿体验自然现象,并使其科学地了解自然现象,排解恐惧心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紧急事故活动区提供模拟烟雾、救生圈等紧急事故中涉及的模仿材料,供幼儿在安全疏散演练或逃离教师设计的一些“险情”的过程中了解危险,体验危险,学会自救。通过这些模仿游戏使幼儿在模仿中学会正确的姿势和安全逃生的办法,并从中获得力所能及的避害、逃生的方法和保护自己的经验。
五、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与培养的评价
正如上面所论述,在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形成过程中,必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之贯穿于生活与各项活动之中。而对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无疑是一种较为实用且客观的方法。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作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比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定性评价是利用专业的知识、经验和判断通过记名表决进行评审和比较的评标方法。定性评价强调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与描述。
定性评价一般有两种比较实用的具体方法,一种是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明确的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还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观察法对于关注幼儿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及时发现他们的缺陷,并制定相应的修正措施有很大的帮助。
另一种是谈话法。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较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其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教育效果。
谈话法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谈话法进行教学。他主张教学要“循循善诱”、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的方法,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去寻求知识。他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能提出深刻问题的学生常给予褒奖。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善于运用谈话问答的方法。他也并不直接传授知识和经验,而是提出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本人寻求正确的答案。当学生提出问题或作了错误的回答之后,他也不直接进行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把学生进一步引向谬误,然后促使他认识与改正错误。这种方法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法。谈话法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身教而使幼儿纠正不良习惯、改变懒惰心理,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总之,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与家长的教育,因此,教师和家长应长期耐心的教育、引导幼儿,家园同步,达成共识,最终使幼儿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