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8-2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次
(三)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往的最基本方式。良好的表达习惯不仅要求表达流利、发音清晰,还要尊重谈话的对象,注重公共场合的语言文明,养成社会所认可的语言表达习惯。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
这种简单的习惯是幼儿进行言语交际的需要,也是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流时普遍遵循的社会规则。一方面,它出于对周围人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它是幼儿对自身语言能力自信的表现。注视对方的眼睛能使幼儿产生一种交际倾向,这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能有效促进其社会化的进程。而且,注视别人讲话还有助于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当幼儿用眼睛注视说话人时,他通常会听得更认真,能更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2.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
能自信地进行表达,吐字清楚,发音比较准确,会用真嗓门说话,音调不高不低,音量适宜。
3.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对于3~4岁的孩子,成人要让他们了解一些不同情境下使用的 礼貌用语,以及每种礼节背后的道理。
(1)问候语:你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生日快乐。
(2)致谢语:谢谢。
(3)赞美语:真好、太棒了、加油。
(4)告别语:再见、拜拜、晚安、欢迎来我家玩。
(5)应答语:没关系、不客气、我明白了、是的、好。
(6)道歉语:对不起、不好意思。
(7)请求语:请、帮忙。
同时,成人要在实际情景下提醒孩子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如乘坐公交车有人给幼儿让座时,一般孩子出于对陌生人的警觉不会主动表示感谢,但是,在家长的提示下,会说“谢谢”;又如抢了小伙伴的玩具后,幼儿能在教师的提示下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说“对不起”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
幼儿园小班的幼儿总是选择性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甚至当与人讲话的时候视而不见或自言自语。4~5岁的孩子交际需要不断增强,其“应答意识”也随之加强。他们了解到回应是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所必需的,应答就是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
2.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懂得基本的交际礼节,知道在公共场合或他人休息时不大声喧哗和随意哭闹,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响亮、口齿清晰。他们能根据所处情境,使用得体的语言来与人沟通。如正式场合下随便说话是不礼貌的,而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不必过于拘谨。
3.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
文明的语言,常常体现出说话者美丽、高尚的心灵以及受过良好的教育。4——5岁幼儿的是非观念逐渐形成、语言能力在逐步提高。他们能够在没有情绪的时候说话和气,举止得体,尽量少地使用口头禅,能用简练的语言表明态度和想法;交谈时用词比较规范,能根据场合选择使用礼貌用语。以上是最基本的礼貌用语,4~5岁的幼儿应该学会主动使用。遇见其他语系的客人能主动使用普通话进行交谈。另外,家长要营造积极的语言环境,教育孩子尊重别人,不说脏话、粗话。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
5~6岁幼儿掌握了基本的应答技巧。他们逐渐学会使用得体的语言积极回应他人的讲话。他们能根据交际的目的、讲话对象的特征和场合,清晰地传达出信息,也会用手势和暗示性语言辅助自己的表达。
2.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
对5~6岁的幼儿,要培养他们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自己说话的语气,如对长者说话、请求别人帮忙时不用命令的口气,对过往问路的人能耐心指明方向;根据个人的喜怒哀乐、赞成或反对、喜欢或讨厌等情态,采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感情,提问的语句尾音上扬,重点强调的地方加重发音,失望的时候往往声音低沉,情绪激动时语调会响亮而急切。一般5岁以上的幼儿都能根据所处情境,配合表情传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如在讲述悲伤的事情时会用低沉的声调和伤感的语气,还会显示出愁眉苦脸的表情。
3.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
了解集体活动应注意的礼貌,能较好地把握说话时机。多人讲话也像排队玩滑梯时一样,要有先有后,按次序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人讲话的时候要认真倾听以表尊重,不能随便乱跑、走动。如果因为没有听懂、听清而必须马上打断别人的讲话,或者有事需要离开,须先表示歉意,说明理由,请对方重复或解释。
4·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如在别人难过时会用恰当 的语言表示安慰。
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对情境言语的理解和使用愈加 熟练。3~4岁的孩子就能感知所处情境并调整自己的情绪,通过身 体语言和简单的口头语言表达出来;5~6岁的孩子能根据环境调节 音量和语气、语调,也能配合表情传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性格活泼的孩子能够在伙伴摔倒的时候主动进行安慰:“别哭了,我扶你起来”,也会鼓励别人或者嘲笑别人。
二、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教育建议
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可以从意识、技能和习惯三个角度,从语言、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实施有效策略。教师应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在平时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孩子聆听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听辨社会中丰富的声音,充实他们的感性经验,拓宽幼儿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呔孩子进行口头交流,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独白、交谈等水平的提高。
(一)把握语言交流情境,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学会倾听
1.创设积极的交流情境
关注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多给幼儿提供一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让幼儿掌握正确的语音、丰富的词汇。引导孩子讲述感兴趣的事情,如要看哪本书、早饭吃什么等。主动向孩子介绍周围的事物,和孩子谈论他在家或外出时的所见、所闻。鼓励幼儿提问,并积极回应他们的问题、耐心地进行解答。语言交流内容可根据年龄有所差异。比如,早晨同孩子谈论当天的天气。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宝宝,教师可以告诉他当天是晴、多云,还是阴,有没有下雨。中班的孩子可以认识更多的天气符号,教师可以口述:阴是云的符号,多云是云带半个太阳。大班的孩子可以理解更深刻的概念,在谈论天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跟他解释天气是如何区分的:阴天是一直都见不到太阳;晴是可以一直看见太阳;多云是有时有太阳,有时没太阳,抬头能看到蓝蓝的天上飘着白白的云;晴转多云是开始时是晴天,过一段时间后变成多云;晴间多云是以晴为主,不时会看见大朵大朵的云飘过。
2.让交流变得精彩
抓住孩子听的兴奋点,精心设计语言交流的情境,唤起他们听的欲望。交流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设置悬念、内容复述、动静结合的游戏活动、积极的鼓励和评价等方式给孩子带来听的乐趣、听的收获。说话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规范性的语言,突出语气、语调在谈话中的作用。如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以比较坚定的语气表示不同意见。
3.重视文学作品听读练习
通过听读训练,让幼儿掌握听的技巧和说的规则。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优秀读物引导幼儿听、读。在空闲的时间或睡觉前给孩子讲一些经典的故事,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里的人物情感、猜测故事情节,设计一些小的问题帮助孩子理解故事要表达的感情和意境。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听能力训练的时候,要尽量保持清晰、完整的发音,正确使用表示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连接词,对可能出现歧义的同音词、语句稍微作以解释或使用特别的表达方式。有意识地运用不同语调让幼儿感受书中人物高兴的、生气的、悲伤的心情,引导幼儿理解不同情境中语句、词汇的习惯用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