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7-1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次
接上:
第二章语言
第一节 引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它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内容,以语法为组织体系,以文字为视觉形式,来传递信息。语言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是一种基于认知的综合实践能力。语言学习的目的和基本途径是与他人进行交流。
幼儿语言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5岁之前是语言准备阶段;1.5~3岁是语言的发展阶段;此后是语言的完善阶段。3岁的幼儿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语言,词汇量达到1000左右,开始使用一些复杂的修饰语和句子。他们不仅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父母姓名、家庭住址,而且能够流畅地背诵儿歌、诗词、广告词等,会猜简单的谜语;但交流中还存在语病,与成人交谈还存在一些困难。
3~6岁的幼儿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指南》将3~6岁幼儿在语言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教育者可以根据《指南》中描述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的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地训练,并把这些训练贯穿到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游戏等各个环节当中。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背景介绍。简述国内外幼儿听、说、读和写等几项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流的理论,指出各项能力的发展历程与基本轨迹。
2.发展目标解读。对《指南》中3~4岁、4~5岁、5~6岁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与培养目标进行分析,突出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差异,解释依年龄阶段来设定不同标准的原因。
3.教育建议解析。对《指南》中列举的教育建议进行简要解释,帮助读者明确教育活动的目标,从而在设计活动时更有针对性,避免进入活动设计的误区。
4.课程与区角活动设计建议。根据幼儿园课程设置和区角活动的共同教育目标,说明各子领域的课程设置如何与区角活动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5.能力评价问题分析。说明各年龄段的子领域能力发展的一般评价方法,帮助读者正确理解相关问题,能够较科学地对3~6岁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测评。
第二节 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研究背景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幼儿语言习得的过程,是通过日常交流,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发音、理解词义、学习组词成句、表达思想的过程。幼儿语言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让他们多听、多说、多看,并适当地写写画画。
幼儿园语言教学工作要遵循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幼儿教师应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按照各年龄阶段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的指标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一、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与培养的主要理论
将语言与思维联系起来,以幼儿语言能力习得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更加广泛地关注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及其制约因素等问题,并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根据“幼儿是如何获得语言的?”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与培养的主要理论可以分为三大流派:环境决定论、先天决定论、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祁文慧,2011)。
1.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幼儿通过听和说的行为建立了语词之间、语词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便学会了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这种学习行为可以通过加强外部刺激、进行条件反射训练来控制。简单地说,幼儿的语言能力就是通过倾听、模仿成人的行为,加以强化训练塑造而成的。
2.先天决定论
这种理论否定了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绝对影响作用,强调幼儿能够说话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认为人类的大脑先天就具有加工语法的功能,幼儿在一定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会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社会环境只是促进幼儿习得语言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
上述两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遗传素质是幼儿能力发展的物质前提,孩子正是在这种由亲代传递下来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基础。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很大程度上源自遗传。如果父母的语言能力强,乐于倾听、善于表达,孩子就很可能也具备这方面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听、说能力的好坏并非孩子此方面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因为每个人语言能力的发展还会受到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来自外部的影响更为显著。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现代幼儿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布鲁纳、韩礼德等将幼儿的语言获得与幼儿心理整体发展联系起来,从微观上研究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社会交往对语言的作用等问题。他们既肯定了人类具有先天的认知机制,也承认客观环境因素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幼儿语言发展的主流理论。
(二)读写准备理论
对幼儿读写能力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教育者发现,很多小学生因为不会阅读而产生学习障碍,究其原因,是幼儿教育没有为孩子进入正规阅读教育环境做好准备。这一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1.“阅读准备”说
1925年,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提出了“阅读准备”说的观点,即“成熟或先前学习,使幼儿个体能容易而有效地学习阅读”,将0~6岁的学前教育阶段称作“为读写作准备的时期”。(张豹,2003)
2.“早期读写能力”论
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有关理论,提出‘早期读写能力’观点。他认为,读写能力的发展是从个体出生时就开始的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在接受正式的读写教育之前,父母、教师及周围的环境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Whitehurst,1998)1986~,Teale和Sulzby进一步明确了“早期读写能力’’的概念:早期阅读能力是指幼儿在正式学习读写之前所具有的关于读写的知识、技巧和态度。(李燕芳等,2004 )
二、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研究的主要成果
《指南》中划分出的“倾听与表达”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听与说,它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近年来,幼儿语言获得的研究逐渐成为幼儿能力发展研究的重点之一。幼儿听辨能力、语音、词汇、语段等的研究都有显著成果。
(一)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机制
幼儿的语言表达行为是靠大脑的言语中枢来控制和调节的。幼儿听、说、读、写的先后顺序由言语中枢的发育成熟顺序所决定,因此,幼儿言语中枢成熟水平的个别差异也决定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差别。
听觉是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感官。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觉力的高低。当词汇信息通过耳朵这一特定的通道,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时,大脑将对听到的信息进行识别、加工、整合,之后由神经元对人体各个器官发出相应的指令。当指令信号发给嘴的时候,它便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正常发育的幼儿,其听觉力应该也是正常的。如果听觉出现障碍,个体将不能正确识别言语的内容和意义,也就无法准确地进行语言交流。孩子的听觉中枢发育较早,对语音、语义的理解也早于表达。
孩子达到一定月龄的时候,会表现出言语产生、言语理解、言语复述等能力。当语言单位积累到一定数量、口腔的协调动作能力达到能发出语音的时候,便开口说话。(赵寄石等,1993)有的孩子开口说话的年龄较小,发音比其他同龄幼儿清楚。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口说话比较晚的孩子,其理解力和后天的表达能力落后于前者。因为每个人的言语运动中枢成熟时间和口腔运动能力的发展是有差别的。这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幼儿在3~4岁时能听懂成人的话,并能说出使人理解的话语;5岁时集中精力能听懂别人对话的内容,能说出符合常用语法的话语;6岁时基本没有发音错误,至少能复述两个短句。
一些学者从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的角度,鉴定了语言行为是以大脑的成熟发育为基础,与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相适应的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情绪情感等心理特征都有所发展,与此相联系的语言行为也随之形成和发展。例如,幼儿要将听到的和谈到的词语与其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其含义;幼儿集中注意听的时间越长,他们能够理解语言的深度和广度也越大,从而能进行语言表达的行为也越流畅;情感丰富的幼儿,更能理解所听到的语言、文学作品的意义,更愿意主动学习和使用不同的语言。当孩子情绪高涨、与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听和说的愿望自然也更强烈。
当然,外部刺激对个体言语中枢机能的成熟也是有影响的。早期词语、句法的训练有可能扩大言语器官在大脑皮层的投射面积,从而促进言语中枢的成熟,激活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正印证了俗语“脑子越用越活”。另外,幼儿在识字之前,其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水平与手指的精细运动有很高的相关性。动作思维敏捷的孩子表达能力也相对更强。
(二)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过程
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历程来看,婴儿一出生便能发出“哎” “哼”等丰富的声音;3~4个月时,有时会发出笑声或有意识地向成人作出应答、呼叫;8个月时发音比较稳定,能用声音和动作相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愿望,这时父母对婴儿发出的近似于成人说话的声音进行强化,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获得语言。到了1岁,宝宝基本上可以说出经常训练的词,如“妈妈”,“要”等。我国的语言学专家研究发现,汉语幼儿经过单音发声、音节发声和前词语发声等三个发音准备阶段,在19个月以后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流。(周兢等,2004)幼儿早期的语言往往跟熟悉的日常用品、小动物有关,意义和词性、语法也不够准确。在2——1 2岁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内,孩子从发音、词句、语段等各方面逐步成熟。根据《指南》对各年龄阶段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的指标,下面四个方面的研究结论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听辨能力
根据幼儿语言学的研究结果,幼儿听辨能力的发展分成三种层次水平:辨音——辨调——辨义。(周兢等,2004)
(1)辨音阶段(0~4个月)
婴儿首先学会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出生24天之后的婴儿能够对不同性别人的声音、抚养者和陌生人的声音作出明显不同的反应。婴儿在感知语言时能够辨别不同人说话时的音高、音量和音色方面的轮廓性的差异。两个多月的汉语幼儿能够从各种混合组成的话语中分化出不同的语音,并尝试发出如/a/、/ei/、/n/、/ha/的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