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一章第二节

时间:2013-04-2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

第二节 身心状况


  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规律性,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严格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既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依照成人思维,妄图一撮而就,拔苗助长,同时又要适时出手,决不能放任“自然”,以免耽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好时机。
  
  一、幼儿身心状况发展与培养的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统一领导全国的幼教工作,我国首次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幼儿教育处。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幼儿园,后颁布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以下简称《教学纲要》)培养目标为:培养幼儿基本卫生习惯、语言和智力、爱国思想。此纲要并未提及健康,主要是培养幼儿基本的卫生习惯,注意其营养,锻炼其体格,保证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以幼儿基本卫生习惯代替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并未涉及,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958年,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继而又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在幼儿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硬件设施上的大飞跃和以寄宿制为主的办园方针,而幼儿的身心教育并未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损失,盲目发展起来的幼儿园也纷纷解散,这种大起大落的变化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文革”十年中,偏颇的文化政策对幼儿教育亦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这个时期主要有两次比较大的批判,一次是对《幼儿园工作指南(初稿)》的批判,一次是对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等人的批判。这两次批判都混淆了政治和学术的界限,严重挫伤和打击了知识分子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积极性,影响了高等学校幼儿教育系的教学和教材建设,在健康教育领域,不注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导致幼儿教育政治化、过早成人化。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拨乱反正。1981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简称《教育纲要》,它将1951年的《教学纲要》改为《教育纲要》,是从关注教学到关注人的变化,体现了幼儿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办园的思想,突出其主要工作是“教育”幼儿而不仅仅是“教学”过程。《教育纲要》还吸取了很多国内外幼儿生理学、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将幼儿大脑研究成果,作为文件第一部分,使幼儿身心教育的科学依据更加鲜明。《教育纲要》强调幼儿身心教育应通过游戏、体育和日常生活等教育手段完成,这对于教育者注意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主动争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以大教育观增强幼儿园教育有非常积极的效应。
  
  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发布。《规程》规定了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还具体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等,这对于加强幼儿园内部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都起着重要作用,并在第三章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中要求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这体现了时代的新需要和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提出的幼儿健康领域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更加儿童化,更加科学化,为我国幼儿健康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21世纪以来,幼儿健康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个空前的变化,那就是渗透、融合理念对幼儿健康教育的影响。首先,幼儿健康教育的渗透、融合理念认为,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渗透健康教育。幼儿园不仅要依靠健康教学活动,而且要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和心理生活环境,譬如,园内自来水龙头旁的洗手图示、就餐时播放的轻音乐,和谐的班级氛围、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和互帮互助的家园关系等。其次,幼儿健康教育需要各领域教育的融合。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是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的。幼儿健康的价值和幼儿成长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将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故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是最必要的。如果幼儿教师真正持有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那么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也是最本质的。譬如,在画画、看图书时提醒孩子坐姿端正、握笔正确、手眼保持一定距离等。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当前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所拓展,不  仅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关注幼儿的心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  养成。幼儿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幼儿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幼  儿健康教育观念,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将幼儿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科学地将其融入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之中。
  
  二、幼儿身心状况发展与培养的标准与内容
  
  3~6岁幼儿身心状况发展处于很活跃的阶段,较婴儿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日益增多,但是生长速度较婴儿期缓慢了很多。而近年来,幼儿教育中揠苗助长的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深深地伤害着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是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忽视幼儿身心承受能力,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是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其实从幼儿的情绪、适应能力来看,3~6岁幼儿的情绪逐渐稳定,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环境了。因此,《指南》从“具有健康的体态”、“情绪安定愉快”及“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幼儿在各个具体年龄段所应该具有的身心状况与发展水平。
  
  (一)具有健康的体态
  
  健康的躯体是幼儿心理健康和形成健全人格的生理基础。幼儿躯体的健康同先天的条件有关,然而后天的保护和锻炼亦十分重要。
  
  《指南》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身高和体重适宜。
  
  3岁以后,孩子进入医学上所谓的幼儿期,发育趋于缓慢。在这个时期,孩子体格发育方面的特点主要是增长比较稳定。但是这种增长并不是完全直线上升的,一般不同的孩子,都会出现不同的几个快速生长期。从外表上来看,孩子活动量增大,体力消耗增加,孩子就显得消瘦、细长些。
  
  《指南》确定了3~4岁幼儿的身高与体重的参考标准:
  
  男孩的参考标准为:身高94.9~111.7厘米,体重12.7~21.2公斤;女孩的参考标准为:身高94.1~111.3厘米,体重12.3~21.5公斤。
  
  应该说,这个参考标准是人民物质生活大发展之后幼儿成长的一个新标准。在这个标准的衡量下,现代幼儿的身高与体重就有了一个参考值,教师们可以根据这个标准适时对幼儿进行成长发育判断,从而使孩子成长的数据变得更客观、真实。
  
  2.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3岁之后,幼儿的行为意识日渐完善,脊椎、腿、胳膊日渐变得有力气,平衡性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3~4岁的幼儿整个身体还比较柔软,很多孩子走路仍然有些晃,平衡性不强,当走到不平稳的路面时,仍然有摔倒的危险。同时,有些幼儿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站直、坐直的习惯,因此,当教师发现有些孩子坐和站的姿势经常不正确的时候,就应该适时地给予纠正,从而使孩子尽早形成正确的坐、站的好习惯。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身高和体重适宜。
  
  4~5岁的幼儿比起3~4岁的幼儿,身高增长得比较明显,而体重变化则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幼儿的发育进入了相对缓慢的时期,而不像3岁以前那样成长得快。
  
  《指南》确定的4~5岁幼儿身高与体重成长的参考标准为:
  
  男孩身高100.7~119.2厘米,体重14.1~24.2公斤;女孩身高99.9~118.9厘米,体重13.7~24.9公斤。
  
  比较3~4岁的幼儿,4~5岁幼儿的身高增长了 5~7厘米,而体重大约增加了2公斤。他们的脂肪会进一步下降,肌肉组织将进一步增强。
  
  2.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
  
  4~5岁幼儿的骨骼进一步发育,孩子的肌肉开始变得更有力量。4~5岁幼儿比起3~4岁的幼儿的站、坐行为更加稳重与持续。同时,幼儿的节奏感变得日渐增强,平衡性亦日渐改善,很多幼儿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然而,4~5岁幼儿的骨骼仍然是弹性大、硬度小,容易变形,有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仍不能长时间保持正确的姿势。所以,在4~5岁幼儿的指标中,《指南》依然把目标定为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可以说是兼顾了绝大多数孩子。成人需要不断地提醒、纠正孩子的错误姿势,以防止幼儿骨骼变形。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身高和体重适宜。
  
  5~6岁幼儿依然处于平稳增长期,身高增长约5~7厘米,而体重增加大约2公斤。
  
  《指南》给出的参考标准为:
  
  男孩身高106.1~125.8厘米,体重15.9~27.1公斤;女孩身高104.9~125.4厘米,体重15.3~27.8公斤。
  
  从数据来看,小女孩身高体重的合理范围更宽一些。教师可以更多地从肉眼来判断孩子的身高体重比,对体型偏瘦或偏胖的孩子应给予关注,还可以对身高体重比值比较大的孩子进行食物营养的调整。
  
  2、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
  
  到了5岁,幼儿的身体日渐强壮,肌肉日渐发展,骨骼也日渐完善。这个时候,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渐渐形成,基本上所有的孩子能够经常自觉的站直、坐直,行走姿势亦形成。即使在不是很平整的路面上,孩子也能很好的保持平衡,一般来说不会跌倒。孩子的身体行为基本上可以称之为一个“小大人”了。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