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是一种与幼儿兴趣取向和认知特点高度契合的教学模式,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具有出众的教育效果。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幼儿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游戏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优势,促进教学工作的提质增效,是现阶段幼儿教师重点关注的教研问题。
鉴于此,本文先简要阐述了游戏教学的特点和积极影响,然后分析总结了游戏教学的实施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园教学中游戏教学的高质量开展策略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幼儿教师提高游戏教学的实践能力,促进幼儿园游戏教学的提质增效,使幼儿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和全面发展。
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均可得到有效的锻炼。因此,以多样化游戏活动为载体的游戏教学是幼儿启蒙教育阶段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借助游戏教学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更好地落实“五育”教育。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现阶段大多数幼儿园能认识到游戏教学的优势和价值,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游戏教学,但受思想理论理解不透彻、专业能力不足、相关教学经验匮乏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幼儿教师并未掌握科学有效的游戏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为更好地践行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幼儿教师有必要对“游戏教学”的特点和实施原则进行深入了解,并积极探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幼儿园教学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积极影响
相较于常规形式的教学活动,游戏教学具有以下几点显著特征。
(一)趣味性。游戏教学是以儿童游戏作为教学载体的。儿童游戏则具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蕴含故事情节、涉及角色扮演等属性特征,能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和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需求,因此,对于幼儿而言,此种教学模式极具趣味性。
(二)灵活性。游戏教学对环境条件、开展形式没有严格的要求,既可以利用专业道具,也可以将日常物品、自然素材等作为游戏材料;游戏过程中,既可以单人游戏的形式,对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运动能力进行锻炼,也可以多人游戏的形式,对幼儿的社交能力、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可见游戏教学的开展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三)开放性。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因此,在游戏教学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和想法,设计游戏内容、控制游戏过程,从而获得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其教学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凸显。相比于以教师为主导者的传统教学形式,游戏教学更具开放性。
得益于上述特征,游戏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以下积极影响:
首先,游戏教学有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因具备趣味性、开放性的特征,游戏教学不仅更符合幼儿的兴趣取向,而且能在课堂中营造出轻松、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氛围,使幼儿深切地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次,游戏教学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幼儿在面对感兴趣的事物或处于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时,其思维活度会增强,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记忆能力会显著提升。因此,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开放性特征的游戏教学,会让幼儿的思维活度显著增强,能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知识的内化,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最后,游戏教学有助于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儿童游戏是一项涉及多种能力素质的综合性活动,而游戏教学能将儿童游戏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实现文化知识教育与多种能力素质培养的同向同行,以此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以人为本
幼儿教师在组织开展游戏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以幼儿的身心发育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特征为导向,对游戏教学的主题、内容及形式进行科学设计,以此为幼儿创造更广阔的自我发展、自我探究空间;另一方面应充分尊重个体间的差异性,通过巧妙的游戏设计和科学的引导,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活动内容。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游戏参与积极性,又能够充分保障幼儿的教学体验,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寓教于乐
游戏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儿童游戏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幼儿教师进行游戏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恪守教育初心,有效平衡游戏教学的娱乐属性和教育属性,明确教学目标,找准儿童游戏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适宜的教育引导,切实做到“寓教于乐”,避免游戏教学变成无目的的玩耍。这样才能使幼儿从游戏活动中获取到知识,实现能力素质的培养。
(三)强化互动
游戏活动强调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由此可见,游戏教学作为二者的融合体,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良好互动氛围的营造,确保教学过程中幼儿之间、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和谐、有效的交流互动。比如在集体游戏中,教师可通过协商、制订游戏规则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沟通交流,或者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游戏任务,引导幼儿协同合作,通过不同方式增强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幼儿合作意识、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的发展。在个体游戏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利用温和亲切的语言与幼儿进行交流互动,借助教学语言进行思维启发和引导,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3]。
(四)合理引导
游戏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观察者”“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学情,适时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教学干预,以此强化游戏教学的教育功能,增强幼儿的教育培养效果。比如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学情,为幼儿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环节或学习目标,引导幼儿在现有基础上“跳一跳、够一够”,以此學习更多的知识技能,实现能力素质的强化培养。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争执,教师可在全面了解事情原委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适时教育,以此增强游戏教学的教育性。
(五)注重评价
受心智发育因素的影响,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比较薄弱,难以对游戏教学中蕴含的知识进行有效提炼,缺乏游戏过后主动进行学习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为保证游戏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幼儿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时,应注重评价反馈,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对游戏过程和教学体验进行总结,通过“以评促学”的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三、幼儿园教学中游戏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结合教育目标,合理选择游戏类型
儿童游戏类型丰富,从认知发展的层面出发,可划分出规则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练习性游戏等类型;从社会行为发展的层面出发,可划分出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等类型;从教育作用的层面出发,可划分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儿童游戏的教育功能和适用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鉴于此,幼儿教师在组织开展游戏教学前,应结合教育目标对游戏类型进行合理选择,以此最大限度发挥游戏教学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例如,体质锻炼及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当幼儿教师以该教育目标为核心组织开展游戏教学活动时,应优先选择体育活动类儿童游戏作为教学载体,这样既有利于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的融合,降低教学设计的难度,又能依托该类型游戏的属性特征,提升教学效果。
以中班幼儿为例,教师可以“森林运动会”这一童话故事情境为框架,设计“动物模仿”体育运动类游戏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利用创编的童话故事引导幼儿将自己想象成“森林运动会的参赛选手”,然后带领幼儿一边唱儿歌,一边利用肢体动作模仿歌词中出现的小动物和场景,如唱到“鸟儿挥动翅膀在林间穿行”一句时,带领幼儿水平伸直双臂并有节奏地上下摆动,模仿“鸟儿”在活动区域内“飞行”一圈;唱到“小兔子,蹦蹦跳跳在跳舞”时,指导幼儿将双手放于头顶两侧,伸出并弯曲食指、中指,模仿“兔耳朵”,同时以“兔子蹦”的形式,绕活动区域蹦一圈。
上述游戏类型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能强健幼儿体质,又能够借助游戏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实现运动意识和习惯的有效培养。
(二)结合幼儿特征,巧妙设计游戏内容
幼儿教师在组织开展游戏教学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幼儿在游戏教学中的主体性。在准确把握当前幼儿身心发育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游戏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确保其与幼儿特征的契合,避免因内容不适宜而导致幼儿缺乏游戏兴趣或出现安全风险,提升幼儿在游戏教学中的体验感,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环境条件,灵活运用游戏材料
游戏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游戏材料的支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游戏主题和环境条件,灵活开发、运用游戏材料,在保证游戏教学顺利开展的同时,对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例如,教师可以“没有笔的画”为主题开展绘画类游戏教学活动。“画画需要画笔”是大部分幼儿的固有认识,而本次游戏教学活动的主题与幼儿固有认知存在明显的冲突,从而有效激发出幼儿的思辨意识和好奇心,使幼儿对游戏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实践欲望,为游戏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游戏伊始,教师可播放一些运用石块堆砌、布条拼接等方法进行创意绘画的微视频,以此对幼儿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进行启发,并提出问题:“哪些物品可替代画笔和颜料进行作画?”引导幼儿基于日常观察和创意能力,从生活中寻找独特的“画笔”。
此过程中,教师可为幼儿开辟游戏道具自选场所,鼓励幼儿到户外寻找可用素材,并在教室内投入布条、棉线、丝巾、水枪、针管(无针头)、鞋刷、牙刷、秋葵、红豆等生活材料。游戏过程中,在教师的语言启发和适时指导下,有的幼儿会利用果蔬独特的横截面来印制图案;有的幼儿会利用不同颜色的谷物和胶水进行粘贴作画;还有的幼儿会利用彩纸、布条或户外收集到的树叶、花朵进行拼贴作画。
在上述游戏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自主寻找、开发游戏材料的方式,為幼儿创造一个开放的游戏空间,使幼儿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寻找游戏材料、进行创意绘画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均得到有效的培养。
(四)结合活动需求,科学创设游戏情境
受心智发育因素的限制,幼儿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主要依赖于感官层面的直观感受。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开展游戏教学时,可结合教学目标、游戏内容及活动需求,创设出适宜的游戏情境,以此增强游戏过程的沉浸感,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更丰富、强烈的直观感受,从而达到提升游戏教学有效性的效果。
以户外体育类游戏“纸桥搭建”为例。游戏内容为:幼儿利用游戏材料在游戏区域建造一座可实现人员通行的纸桥。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协作能力、构建思维、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为使幼儿能全身心投入游戏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如何建造一座坚固的纸桥”,教师在游戏开始前,利用自主制作的微课资源,创设出“动物村庄唯一一座桥梁被洪水冲毁”的故事情境,将幼儿带到情境中,使其把自己想象为“动物村”的村民,并自然地产生“内心焦急且迫切想要搭建好桥梁”的心理情绪,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材料收集、方案设计、桥梁搭建等活动中。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游戏情境的创设能显著增强游戏教学的代入感,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并产生强烈的思想情感共鸣,能更认真地完成游戏任务、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获得良好的游戏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教学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游戏教学的重要性,在明确其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选择游戏类型、巧妙设计游戏内容、灵活运用游戏材料、科学创设游戏情境等策略,提高游戏教学的开展效果,使其教育功能和价值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