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4-0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新《纲要》和《指南》的贯彻实施,不仅面向每一位发展中的儿童,也面向每一个成长中的幼教工作者。要实现《纲要》《指南》的最终目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关键。在园本教研中教师通过学习、教研不断地提升、成长,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促进了幼教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强化终身学习理念
贯彻落实《纲要》《指南》教师是主体。我们把“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园本教研的重点,以教研形式“解读”《纲要》《指南》,为教师提供一些相应的学习条件、活动机会,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需要哪些方面的学习,喜欢用哪种方式学习以及什么时间最为合适,然后制定相应地业务学习计划,要求教师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利用业余时间翻阅幼教杂志,学习、了解新的幼教信息,结合教学实践,及时做好学习记录,学习体会。为鼓励教师提高幼教理论素养,我们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激发教师们的学习热情,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园本教研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促进幼儿发展,推动幼儿园发展平台。
二、注重园本研训方式
(一)积极实效的活动反思。积极实效的反思是我们快乐成长的站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了较强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发展潜力很大。但毕竟因为年轻,所以需要引领,且专业素养需要提升,特别是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需要有效的培训和提高。基于这样的现状,幼儿园可以通过教育反思途径让大家“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从老师每周一次保教笔记分析到现在的每日主动记录教育教学反思,这其中明显地体现出老师们已经将这种反思变成了自身的自觉行为。通过书写,有的老师说:“过去我们不太懂反思的意义,说了自己的优点怕别人说自以为是,说了自己的缺点又于心不忍。现在才知道要做到深刻而又准确的反思并不容易,它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反思,我们会分析和判断主题的选择是否符合孩子。兴趣与需求,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所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宜,组织形式和指导策略是否有助于孩子自己建构知识经验……。通过反思,让我们能细致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从而更好地解读幼儿的特点。通过反思。让我们能回顾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获得更多的教学机制;通过反思,让我们能积累更丰富的教育经验,从而在以后的疑难杂症前从容应对。
(二)开展互动式的交流研讨。互动式的交流研讨是我们快乐成长的阶梯。我们汲取着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新名词、新概念并不自动带来教育行为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认识与行为之间的差别。教师是课程与幼儿之间的桥梁,是幼儿成长的促进者。在实践中,我们深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重要,因此,幼儿园要紧紧抓住每一次展示的机会,力求通过实践来提高专业水平。心灵的日益交融,是快乐成长的养料,互动的研讨活动让幼儿教师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向成熟。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让教师在参与中发展。在《纲要》的指引下,幼儿园教研组积极探索以教师为主体的培训方式——参与式培训。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打破了以往教研组长“一人说”的做法,注重采取多种激励的学习方式,让每位教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在理论学习中,教研组事先将学习资料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并提出若干思考问题,然后集体学习、交流,展示各自学习心得,从而培养教师从想说到会说、能说,并重视教师学习的消化环节和实践环节,使教师掌握的理论得以内化;又如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性研讨活动,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研讨的题材,由教师轮流承担学习讨论的主持任务,每次活动都有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策划,以典型案例为题材,事先提出研讨问题——分头收集各类信息——集体参与研讨——达成教育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大家都一致认为,这种方式能有机地将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激发园本教研活力
(一)新课程的实践研究。去年在第一学期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找寻新课程教材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开展实践研讨,如:“新课程中如何实现师幼互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采取结对园观摩交流,教师进行反思性说课,交互式评课,有效增强两园互动,推动教师在实践、研究、反思中教育观念得到有效提升,教育行为得到切实转变。同时,变以课堂、教师、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式、方法多样等新模式,使幼儿成为课程真正的主人。
(二)美育专题的强化研究。围绕本学期教研工作重点,开展美术案例的研讨活动。活动前两周组织全体教师编写同一个美术主题:多彩的服装。然后选取两篇优秀的教案,分别由四位教师执教。就同一张教案分别由两位不同的老师执教不同的班级。这种活动我们称之为“同课异构”。我们研讨的重点是:在新《纲要》理念的指导下,在美术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作示范能否适用课堂教学,能否提高幼儿的开拓性思维。活动中,发现教师示范的越少,给幼儿的束缚就越小,幼儿的思维相应地就发散了,画面也就丰富多彩了,尽管幼儿构图比较幼稚,但显然教师的影子少了。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幼儿的能力就加强了。营造开放互动的教研氛围,让每位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使教师在课改的“问题情景”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与调整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三)建构式课程的实践摸索。新的课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它的应运而生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幼儿园根据工作实际情况,选择有关的理论文选、经验文章,开展学习、教育信息互通、案例分析交流等等活动,以现代教育理论武装教师。并提前制定周活动计划,在制定中要求教师从主题出发,结合新的教材的内容。首先思考网络的问题,后制定出适合本园的主题活动,尽可能做到目标的整合、内容的整合和手段的整合,使新课程的主题目标、活动设计真正落实到孩子身上,促进师幼共同成长。同时充分发挥幼儿园双高课获得者以及教研组长课堂教学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园里本学期继续进行“一课多人上、多人上一课”活动,以建构式教材为基点,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行为跟进式研究”。
(四)区角活动的新视觉。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最直接的困惑是不知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和怎样调整材料;指导时介人的时机和方式欠妥当;讲评时无话可讲或讲评的内容不够精彩,无法吸引幼儿;区域活动和整体教育活动、临时生成的活动脱节等。为了解决这些困惑,使我园区域活动教育能够深入开展,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场所,上学期把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与评价作为研究重点,从而达到优化区域活动的质量,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孩子健康成长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积极开展教改课改实验研究工作。新世纪的教师将面临种种挑战,为了能适应教育新形式,教师必须成为科研型人才。上两个学期具体实施了“让语言区活起来”的课题方案,采用分步研究的方法进行,分享阶段研究成果。通过园本科研使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索、调整和改进,成为主动研究的主体,养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习惯,从而提高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能力。
在贯彻新《纲要》和《指南》、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园本化问题,但是还不够成熟,还没有生成文本形式。在今后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尝试,继续深化园本教研,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与幼儿共同成长,扎实推进我区幼儿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