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5-31 来源:闵行区莘庄镇幼儿园 作者:徐蓉 点击:次
一、问题与困惑
教研组作为幼儿园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自培的基层组织,往往将工作重点落实在促进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讨上。为了将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我们通常会通过教学理论学习、集体探讨、实践观摩等教研方式促进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
但在教学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组织与实践的有效性始终会存在一定的困惑:
1.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预设性过强,反而比较容易忽视活动中幼儿的生成问题,关注的敏感度不高。
2.教师在活动现场对重难点的把握不突出,许多情况下留于形式,对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实施不明确。
3.活动过程中师生间交往、互动、传递信息的流畅度不够,从而影响了教师提问与回应的有效性。
4.教师个体的内化机制能力存在差异,存在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背后的发展需求理解、关注不够。
二、微格分析法在教研活动中的运用
鉴于对以上几点困惑,我们在原有的现场教学研讨模式基础上加强了集体教学活动的“微格分析”板块。试图通过回放再现现场教学中的某一个细节进行微格分析,引发教师关注现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加强剖析、关注教学背后幼儿的发展需求,并通过微格分析的方式剖析一个教学案例,以点带面地来提高教学研讨的有效性,或对某一个环节进行重点剖析,解决教师的共性问题,带动全体教师教育教学评析、实践等能力的提升,体现教学研讨中经验的推广性。
所谓微格分析法,我们自定义为将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以录像的方式在教研活动中回放,截取其中某一环节进行重点观摩、评析,以加强研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微格分析法满足不同能力层次教师在教育教学研讨中的需求
通过一阶段的教研实践,教师普遍认为运用微格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尝试,让不同能力层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需求上得到了不同的满足。
1.微格分析法对个案的录像截取解决了观摩教师介入集体活动现场对幼儿或教师在心理、情绪或行为上的影响。
2.微格分析法能更有针对性地根据集体教学活动中某一研讨主题或教师需求进行重点、反复地观摩,提出有效地建议或优化教学方法。
3.微格分析法让执教教师通过观摩自己的活动更直观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师自我观察、分析及反思的能力。
4.微格分析法可以拓展针对同一执教教师在不同次集体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得教学风格或技能进行分析,或针对不同执教教师在实践同一活动方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
5.微格分析法的个案可视性强,不仅是教育理论内化为教育行为的直观媒介,更是教学法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中介,作用表现为教育技术上的实践应用。
6.微格分析法的有效运用便于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为专项研讨提供了实用性较强的经验和素材。
7.微格分析法促进教研组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使教研组成为了有效、实用的学习型组织。
(二)微格分析法促进了教学研讨的有效性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微格分析法在实践中进一步促进了教学研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提升预设与生成价值取向的认知经验
在教研组研讨教学活动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时,往往存在教师观摩、记录活动中关注点、敏感点不同的问题,所以在研讨中总是不能准确地专注其有价值的经验点进行分享与交流;同时仅仅留于文字形式的听课记录也不能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幼儿认知经验的价值取向。微格分析法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欠缺。我们试图通过回放活动中所需研讨的各环节,针对教师对活动的预设分析幼儿认知经验的已有水平,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生成,判断其价值的取向,从而进一步梳理教师对预设和省城之间取舍的现场把控经验。
例如在微格分析活动“两条彩虹”时我们发现,执教教师把幼儿园路上发生的呕吐事件作为实例,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何去关心生病的同伴和亲人,这显然是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及时捕捉了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并将之有效地融合在了活动情境当中,引发幼儿更直观地感受关心他人与被他人关心的快乐。在微格分析过程中,我们反复地将这一片段进行了回放:“你们呕吐过吗?呕吐的感觉好吗?生病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愿望吗?是啊,生病的时候最想有人来陪着自己,说一些安慰的话。现在,我就是生病的熊奶奶,你们来看望我吧!”执教教师语言抑扬顿挫,表情时喜时悲,孩子们也在其带动下得到了情感的交流与体验。层层推进且目标紧紧相扣的提问、引导,师生、生生间的真情互动,在微格分析策略的运用中显得淋漓尽致。教师在反复地观摩中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情感流露理解得更透彻,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的价值取向,并作出适宜的判断与调整提供了比较直观地借鉴与模仿素材。
2.有效提升活动重难点达成度的目标意识
在微格分析中我们发现,为了凸显活动的有效性,有的教师会将能力强的幼儿作为活动主题的核心,从而使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看似积极地互动中落实。而对于能力一般和较弱的幼儿来说,如何来把控与验证他们对于重难点活动经验的街垒与提升呢?我们在微格分析活动“千变万化”时找到了满意的答案。活动中教师围绕活动目标借助动画ppt,充分地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其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的提问由易至难,回答问题的幼儿能力便由弱至强,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有表达表现的机会,教师对其肯定方式也是多种多元的。时而用语言引发集体表扬个体幼儿,时而翘起大拇指以示鼓励,甚至有时只是抚摸一下孩子的脑袋和脸庞,孩子便会信心倍增。这个活动中教师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活动的重难点也得到了显现于提升,而这些细节在微格分析中通过反复、细致的观摩,形象直观地让教师们感受到了面向全体的真正含义,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3.有效提升引发多元化互动与回应的能力
有效互动的策略是多元化的,借助多种媒体,趣味性、问题性的情境创设以及引发幼儿经验的再现或思维的碰撞等等,而对于教师来说最具有挑战的还是如何引发幼儿与材料、与教师、与同伴间的多项互动,结合有效地、随机地回应,提升活动价值的有效性体现。
为此,我们截取了一课三研数学活动“小熊过生日”两次的活动录像实例,进行了“回放再现”微格分析。分析在同一个环节,教师不同的语言、与幼儿不同的互动模式及回应对活动的推进机效果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在回放、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逻辑性、严谨性等都是影响多向互动有效性的因素,也是教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提升的专业能力。
在需求意识的动力下,我们又截取了活动最后一个操作环节“送礼物”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我们对执教教师在观察幼儿操作时对个体幼儿的引导、互动与回应进行分析、对交流、分享及最后经验梳理的环节一一作了微格分析与调整。教师在回放过程中能即时将关注到的信息在集体中进行分析与探讨,针对教师引发的互动与回应提出具有个性化、建设性的想法及可行性较强的调整方案,使研讨的有效性大大地提高。
三、结语
微格分析作为教研组研讨的有效策略之一,它大大地推动了教师在专业素养上的积累与成长。在为理性的学科研讨创设了一个比较感性的情境与氛围同时,教师们可以针对某一话题有目的地边看边想,边想边说,对于活动中比较细微且容易被忽略的环节也可以反复观摩,分析得更加透彻、细致。微格分析法不仅使教研活动的研讨方式更加地优化、多元,也使原本具有思辨性、经验性、个性化的教研活动更具客观性、具体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