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8-1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教会孩子们玩一个游戏需要多长时间?一次活动学会,两三次就足够熟练了。然而,如果将游戏的确定、材料的选择、制作的方法、规则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当作孩子们探究的过程,幼儿全程参与进来,那又会需要多长时间呢?慢,那是一定的。但对孩子们来说是不是更有意义呢?
“小树站起来了”——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学会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在中班户外游戏“穿越丛林”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穿越丛林”需要什么?孩子们纷纷表示需要制作小树。老师让每位小朋友带来一个空的可乐瓶子,制作小树的时候请小朋友把两片小树粘贴到瓶子上。集体备课时,我们说一定要让孩子们想出不一样的方法,让小树站起来,这样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才会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活动开始了,因为孩子们每人都带来了一个可乐瓶子,当老师问“怎样让小树站起来”的时候,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贴到可乐瓶子上!”幸好有提前备课,老师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这下孩子们可打开了话匣子:“把它贴到酸奶盒上。”“把小树折一下,下面粘到一个纸板上。”“不行,那样小树就矮了一截。”“用钉子把小树钉上。”……孩子们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
孩子们开始按自己的计划工作了,由于老师没有规定具体的粘贴方法,孩子们有的用胶棒,有的用双面胶,有的用透明胶,把小树贴到可乐瓶子上。还有的小朋友用彩色图钉把小树钉到瓶子上。我仔细观察了拿了酸奶盒的小朋友,这个组的其他小朋友都快快地用双面胶将小树贴到了可乐瓶上,只有乐乐一个人坚持用胶棒把小树往酸奶盒上贴,高高的小树刚贴到酸奶盒上就倒了下去,接着就掉了下来。我问他:“胶棒能把酸奶盒和纸粘到一起吗?”“不能。”“那用什么能把它们粘在一起呢?”“胶带。”说完,乐乐快速跑到旁边组借来了胶带车。小树粘到了酸奶盒上,可是因为酸奶盒太矮了,直往后倒。乐乐皱皱眉头,我问:“你观察一下酸奶盒和可乐瓶有什么不一样?”“可乐瓶高,酸奶盒矮。”“怎么办呢?”“把两个酸奶盒摞起来。”在旁边小朋友的帮助下,两个酸奶盒粘到了一起。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出现了层出不穷的问题,有的根本就是老师意料之外的,这与原先那种每桌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工具,制作出同样的作品的过程完全不同。然而,也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探究,感知了双面胶、透明胶与胶棒的不同特性;找到了可以把平面物体支撑起来的方法;想办法把比较矮的物体通过叠加增加其高度;不善交往的小朋友有机会大胆到旁边桌借工具;孩子们能够互相借鉴对方的新想法……
接下来,孩子们还遇到了新的挑战——粘在纸夹板上的小树怎么才能站立起来?用图钉钉的小树安全吗?图钉掉下来怎么办?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孩子们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办法。
“给小兔子送萝卜”——在探究过程串,孩子们学会建立基本规则
是游戏就会有规则。规则由谁制定?当然是玩游戏的人。我们就经常进行这样的尝试。在一次中班的“给小兔子送萝卜”的游戏中,按照大家讨论的方案,孩子们摆好了萝卜地、小兔的家,找到了扮演红、黄、绿灯的三位小朋友,选出一位警察,确定了出发的起始线,游戏开始了。可是刚刚开始不到一分钟,游戏进行不下去了。老师:“发生什么问题了?”“车撞在一起,萝卜都撒了。”“怎么办呢?”“车得一辆跟着一辆走,不能乱撞。”“有没有小朋发没撞车,萝卜也撒了的?”“有。”“那是怎么回事?”“萝卜装得太多了。”“那装几个合适?”“装一两个,不能太多。”“那好,按照刚才小朋友讨论的,小车要一辆跟着一辆走,每次装1个或2个萝卜,咱们再玩一次。”
刚游戏不到两分钟,只见在红绿灯附近孩子们又吵吵嚷嚷起来,老师再一次宣布停止游戏。“又发生什么问题了?”“老师,他们红灯、黄灯、绿灯三个灯一起亮了,让我们怎么走呀?”“那怎么办呢?”“老师,可以不要黄灯。”“大家同意吗?”“同意。”“红灯亮完绿灯亮,绿灯亮完红灯亮。”“那不行,我们想多走会儿。”“那怎么就能多走会儿了?”“马路上的红灯有的带数字,让我们数数吧。”“那我们数多少呢?”“绿灯数15下,红灯数10下。”“大家同意吗?”“同意。”“还有什么问题吗?”“老师,小刚闯红灯,可是警察追不上他。”“为什么呢?”“因为警车太慢了。”“怎么办呢?”“给他换一辆警车。”“换哪辆车呢?”“滑板车,滑板车最快。”“大家同意吗?”“同意。”“那好,按照大家刚才说的,去掉黄灯,每次绿灯数15下,红灯数10下;警车换成滑板车,咱们再玩一次。”在孩子们的嬉笑声中,游戏又开始了……
新的问题一定还会出现,地上的白实线、斑马线、掉头标志怎样使用更合理?S型的小路怎样摆放梅花桩更合理?也许,运的萝卜会坏掉,还要研究哪种萝卜最结实。也不知道还要经过多少次的探究,孩子才会将这个游戏逐步完善起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一定会充满能量地发展自己。
探究过程中,管理者与教师的转变
首先,管理者要转变评价方式。要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如果过分强调常规,老师就不敢放手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选择可以使用的物品,尝试自己想出与众不同方法。不能以玩教具的精美程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先前,老师们投放的材料往往制作精良,整齐划一。当孩子们参与到制作过程后,我们的胡萝卜玩具中有用订书器订的、有用胶带五花大绑的,有的胖有的瘦,有彩色纸做的、有无纺布做的、还有橡皮泥捏的;我们制作的小树有的正、有的歪,有的用瓶子、有的用酸奶盒;平衡区中孩子们头顶的蓑笠有的高、有的矮,也有的歪歪扭扭不是特别圆;打怪兽游戏中的怪兽,有的根本看不出个名堂,孩子们还是乐此不疲,玩得津津乐道。
我想,正是因为每份材料都是出自孩子们之手,他们才那么爱不释手,他们一定比我们更懂彼此的作品。孩子们看着自己制作的材料能够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着玩,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孩子眼中,这些歪歪扭扭的材料哪里是那些出自于教师之手的精美作品可比的。
其次,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要变成提问专家。与孩子们的互动过程中,老师不是想尽办法给孩子讲明白,而是想着问什么问题他就能想到,能明白。经典的提问往往像剥春笋一样,环环相扣,直到看着孩子们自己动脑动手解决了问题。
教研的时候,老师们总是开玩笑说,用探究的方法组织一个游戏,从讨论玩什么,到制作材料,到制定规则,忙活两个星期,还都不能玩得特别熟练,要是直接教孩子们玩,8个班都教会了。在老师们的笑声中,我听出了那是自豪的声音,那是感受到了孩子们成长的喜悦。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