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在现场磨练中提升教研组长能力

时间:2013-05-20   来源:转载   作者:徐行   点击:

  课程改革让我们认识到,以园为本开展教研是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都关注到园本教研的开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园本教研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引领者的教研组长来说,切实有效的开展园本教研并不容易。
  
  身为教研组长,与组员一同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与组员面对的是相同的教学情境,也许比组员稍稍年长一些,也可能比组员多一些教学的经验,却是整个教研组的领军人物。一个优秀的教研组长需要具备人际沟通能力、计划管理能力、团队运作能力、观察技术能力、聚焦问题能力、细化问题能力以及建构性反思能力,确实很少有专业的培训让教研组长可以获得学习的机会更新教育理念。如何提升教研组长的能力,仅仅依靠外出学习、观摩远远不够,更多的需要及时把所学观念与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只有在一次次的实战磨练中,才能让教研组长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备课——在教研前做好各种准备
  
  作为一个教研组长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能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如同在给幼儿开展主题活动之前要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一样,教研组长也要善于分析教师的现有水平,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形成教研专题,细化研讨目标。
  
  我们发现,许多教研组在开展教研的时候,往往无法根据研讨的专题开展教研,或者教研的现场讨论的问题是教案的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教研组长对于任何一次教研活动,必须有一个详细而周密的准备工作。教研组长需要提前做足长效而周密的教研活动计划。包括要先研讨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把好关,确保呈现在教师面前的案例本身不出现大的问题。例如,当教研的专题是研讨“师幼互动”的问题,那么教学案例的呈现必须确保活动的目标定位准确、过程与目标匹配,否则的话,教师对活动的目标还有争议,教师对过程、目标的关系还需要明确的话,很难对“师幼互动”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倾听——在教研时倾听教师心声
  
  在教研中,不少教研组长具备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在教研活动中容易处于主导地位,有的组长由于引导过多,致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失去了话语权,有的组长虽然能够引导老师在教研活动中畅所欲言,但又总想在最后给出老师一个固定的答案,使老师养成了依赖组织者、崇拜权威的习惯,而固定答案又常常使老师在实践中困惑,因为固定答案来自组长的观点,受组长个人观点和已有经验的影响,与老师的经验存在差异。也有的教研组长缺乏引导能力,教研中仅仅是提出研讨主题,任由老师们泛泛而谈。教研组长在教研的过程中,必须要仔细倾听老师的发言,学习站在老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在老师们发言的背后的理论支持,再适当的提出建议。
  
  在教研的过程中,首先要倾听教师的设计思路,不仅要了解执教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想及其关注点,对本班幼儿实际状况的关注程度和研究程度,也要让在座的每一位教师充分了解。其次要倾听教师的自我评价,了解教师的原有认识,判断教师对自身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认识程度。最重要的是要倾听教师的真实想法,组长需要营造宽松、理解的氛围,给教师表达自我真实想法的机会,通过了解教师的困惑发现教师的内在需要,寻找阻碍教师发展的关键点。
  
  引导——在适当时导入研讨问题
  
  幼儿教师是一个女性群体,在开展研讨、表述观点的时候比较感性,多数教师没有养成围绕主题谈话的习惯。有的教师为了说清楚自己的想法常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但所选的事例未必能说到点上;有的教师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喜欢用大段的描述所见所闻,但无法解决当前教师所面对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的研讨话题会随着同伴的话题而不断地转移,教师的观点也会随着前面发言者的观点而改变。
  
  身为教研组长在教研时必须适时强调研讨专题。有时是用置疑让大家明确教研专题,有时是接住教师抛来的“球”再抛出去,对教师的发言进行总结并转向尚未解决的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充分接纳教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以疑问引发思考,在思想观点的碰撞中澄清、调整和建构新的认识。可能更多的是把问题往教研的核心部分引,通过提出连续性的问题将教师的关注点逐渐引向对幼儿表现及教师自身教育行为之间关系的分析和研究上,引导教师分析自身不同的教育行为对幼儿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帮助教师自觉地在幼儿的表现与教师的教育策略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梳理——在结束时梳理教研过程
  
  对于每一个教研组长来说,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在教研即将结束时的这个梳理和提升部分。同教师上一节课一样,每一次的教研活动,组长必须有大量的预设,针对一个教研的专题和教师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及对教研可能出现的结果做一个预期。但是,这个预设绝对不能取代教研的结束部分。在不少教研现场,我们看到有的教研组长为了给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建议,大段的引用理论文献告知教师,有的教研组长为了给教师从实践到理论有提升价值,将事先梳理好的结论加以总结。这样的梳理只是表面上的整理,这样的提升更远离教师的教学实践。
  
  首先是根据教师的发言,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总结,为教师们精彩的观点寻找到理论的支持。其次是依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提供多种、可选择的建议。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尝试、验证、丰富和发展新的认识,获得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策略。然后以建议的方式,提供专业化的导向,建议虽然是供教师自主选择的,但它们实际上是一种更趋专业化的导向,教师即使没有对此做出选择,也会受到一些思考方向和设计思路上的启发。
  
  园本教研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正如李季湄老师所说的:“让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研究自己的教学,解决自己的问题”。它倡导每一位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广开言路的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中,在主动的研究与探索、实践与创造中获取共同的价值观,并能在共同的目标下,自觉地成为一个研究者。园本教研中教师的自主研究不等于自流研究,它需要教研管理者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专业引领,身为教研组长必须专业在前、思考在前、提升在前。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 徐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