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晨间活动
1.签到活动
从教师点名到幼儿自己动手签到,方式的转变更能丰富幼儿的活动经验,由教师共同制定签到的方式以及规则,让幼儿在纸上签到,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
让小道具进一步发挥大功效,幼儿到园后把小道具放在自己的名字或照片下,推动每位幼儿的全面发展!
2.音乐与体能
用固定音乐,如轻柔钢琴曲,提示幼儿入园后整理绘本或玩具,用节奏感强的歌曲引导集体活动。
也可以尝试以体能训练代替晨间活动,增强晨间活动的趣味性,不但锻炼身体,还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02游戏化设计
1.游戏填充
过渡间隙插入手指谣、猜谜、儿歌接龙,如“谁的眼睛亮—我看到XX准备好了”。
任务挑战,比一比“谁的小手擦得最干净”“谁能像小花猫一样安静地走路”。
2.分流操作
分组过渡:按座位颜色/学号分批如厕、洗手,避免拥挤。
自主选择:提供“等待区”可选活动,如看绘本、拼插积木等。
03培养自主性
1.小助手制度
轮流担任“小组长”,通过角色赋予参与感。
2.自我管理
使用“任务卡”,如喝水后贴贴纸或沙漏/计时器,让幼儿感知时间。
04教师协作要点
1.提前预告
用具体描述替代模糊指令,如“再玩3次滑梯我们就回教室”而非“快结束了”。
2.正向强化
及时表扬具体行为,如“XX搬椅子时像小蚂蚁一样轻”。
3.弹性调整
根据幼儿状态灵活延长或缩短过渡时间,如雨天室内活动后增加放松环节。
05餐前过渡优化
1.分组活动
播放《洗手歌》、《餐前歌》,幼儿分组洗手或分组取餐等。
2.耐心等待
未轮到的幼儿,站好队或取好餐具轮流耐心等待。
3.语言反馈
教师用描述性语言反馈:“我看到乐乐站队像军人一样”,“东东的餐具摆得真整齐!”
06餐后散步策略
1.饭后散步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采取不同的散步游戏方式,让幼儿在愉快地环境中自由活动。
2.自主探索
中大班幼儿可以组织玩一些民间的小游戏。同时,还可以打破常规,自主探索游戏玩法,如听信号游戏、观察植物等。
3.生活即教育
饭后散步蕴含着教育的智慧,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单纯的组织者、说教者变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
07离园活动
1.离园环节
教师应尽量减少运动量大、活动难度强、材料复杂等游戏活动,避免出现游戏无法终止、材料来不及整理的情况。
2.离园时间
离园时间的长短,确定游戏的内容,可开展故事欣赏、儿歌复习、绘本阅读、自主游戏等活动。
3.集体游戏
为避免离园时间长短问题,可组织幼儿感受离园的欢乐集体游戏,让幼儿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写在最后
过渡环节是一日活动中的纽带,幼儿教师能否将其纳入教育意识范畴之中,关系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流畅性与有效性。通过以上策略,过渡环节可从“管理难点”转化为“教育契机”,在自然有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