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制度落实,职责分明。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幼儿园也要有一份详尽而明确的规章制度,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融入制度中,并且要严格执行,落到实处,成为每位教师的行为准则。对新上岗的教师我们要岗前培训,对在岗的教师我们也要使其温故知新。唯有时时警醒,我们才能处处审视。可以说,每所幼儿园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制度,规范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常规要求,但在执行和落实的效果与作用上却是有着明显差异。作为管理者,我们既要重视制度、善用制度来制约和规范教师的行为;也应熟悉制度,以身作则、言出必行。让每一位教师找到归属感和责任感,他们才能从他律到自律,从而沉下心来做教育。
要优化考核,奖惩分明。考核是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奖励和评定的一个显性指标,考核的公正与否会牵动每一个教师的神经,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幼儿园的考核机制,做到公开、公正、全面。教育在不断发展,教师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考核指标也要不断地调整,而每条考核细则的制定也要多斟酌,多接受教代会成员的评议,并要有可操作性,真正成为教师工作的参考依据。对教师的考核,我们可多渠道、多角度地跟进,形成综合考核,如领导考核、家长考核、同事考核、自我考核甚至是幼儿考核。在内容上除了政治思想、常规制度方面,我们更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态度和能力发展的考核,如班级管理、幼儿发展、教科研成果和自我学习等方面。各项考核的结果要公开、公示,接受监督,管理者更应发挥考核工作的“正能量、正效应”, 激励教师,使每次考核成为教师自我完善的新起点和工作发展的新目标。
“人之初,性本善。”面对天真的孩子,怎么会发生那么多虐童事件?人心的“善”又何在?我曾和一位做医生的家长聊天,他说现在的社会发展太快,人的欲望太多,自我要求过高,导致了多种心理疾患、人格扭曲,不仅教师就连儿童都需要疏导心理。在周围的教师群体中,也不乏职业倦怠、思想偏激、言行极端的现象,这些都有损于教师的形象,有碍于师德的传播。可见,发扬教师的师德风尚,除了规范制度和奖惩优劣外,还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精神素养。
要多深入一线,了解教师心声。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都在抱怨文本资料多、教科研压力大、家长要求苛刻等等,而这些来自各方的压力,无形中滋生了教师的消极抱怨和偏激态度。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多深入一线,多注重实践,多了解教师心声和需要。例如,我们可根据教师的年龄特点和自我要求,合理制定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划,分层次考核,让教师从千篇一律的盲从中解脱出来,多一些自己对教育的思考;我们可开设“心灵小屋”、“宣泄吧”等让教师有一个倾诉的场所;还可聘请心理咨询师,定期和教师们聊天、解压;利用年终团拜和节假日组织教师聚餐、旅游、拓展训练等,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关心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化压力为动力。
要多创造条件,让教师开拓眼界,提高综合能力。例如,组织教师走进名校,聆听专家讲学;邀请专业人士,解读政策法规、宣讲职业道德;感受国学,品析古人的治学之道、为人之道;甚至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教学内容之外的培训,如茶艺、插花、音乐素养等,来拓展教师的生活情趣,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我们要引领教师从单一的工作环境中走出来,在与社会的互动和与书本的交流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学识和内涵,培养自己端庄大方、温文尔雅的气质,提高品性和亲和力。
毕淑敏在《读书使人优美》中写到,读书加深人的道德修养与精神蕴涵,使人变得优美高雅。罗曼·罗兰也曾劝导女人多读些书,多读好书是女人唯一的美容佳品,唯有好书在手,犹如与高贵的灵魂促膝交谈,与智者进行深层的精神对话,使人思考问题时能从理性中进出,拓展女人纤细的胸怀,把眼界变成了世界。我们的素质提升需要阅读。孩子如书,教育亦如书,他们是一本永不完结的书,当我们学会从更高的角度,来辨证地评判生活、学会换位思考时,我们就能慢慢地悟出教育的真谛,深深地体会教育的快乐和为人师者的自豪。我们就会不断地修整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教师的职业道德就自然而然地深入我们的骨髓,成为一种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