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惩罚,我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小学4年级时,我的数学是妈妈教的,但生性顽劣的我老不爱交数学作业。有一次,我妈忍无可忍,把一整叠作业丢到了我头上。当时的难堪、惊愕我至今难忘。可就是这样极端的做法,依然没有让我改掉不交作业的坏习惯。
后来女儿小冯出生了,她和我小时候很像,顽皮、有些倔强而敏感。小冯经常犯错,我也会惩罚她,但我会尽可能不伤害她的自尊。女儿很小的时候犯了个小错,我罚她洗碗。谁知洗着洗着,竟听到厨房里传来她快乐的歌声。弄得在客厅里提心吊胆的我们傻了眼。
作为一个脾气急的妈妈,一开始我也做不到合理惩罚,但慢慢的我找到了惩罚的重要原则:不能在生气的状态下惩罚孩子。冷静几分钟、给自己一个缓冲期,是惩罚却不伤孩子自尊的首要前提。
孩子犯错是难免的,看到问题了,先别着急,先告诫自己:等一等,再等一等。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冷静的时限,冷静下来以后再说惩罚这件事情。这个策略很简单但很有效,说不定等几分钟以后,你会发现有些事情根本不是孩子的问题。
前几天,我和小冯也聊到了“惩罚”这个话题。小冯笑呵呵地评价我:“虽然你这个老妈又爱生气又有点笨,但是在惩罚这件事情上,你还算是个好妈妈。”
1.隔离反思法
孩子犯错了,就要让他弄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要设定哪怕最微小的惩罚。
小冯小时候不爱吃饭,每天吃饭都要磨叽好久。后来,我认真地和她交流:“每天吃饭不能超过半个小时,不然就要在黑黑的卫生间里待5分钟咯,想想以后该怎么办。”小冯很害怕地说:“不要不要,我会快的。”可是到了晚饭,她还是慢吞吞的。
于是,我就扯着她去卫生间,然后我和她爸小心翼翼地躲在卫生间门口,准备随时“解救”她。可是除了一开始的几声哭声,小冯几乎就不出声了。从门缝里一看:她正在卫生间里玩水!5分钟以后,我们开门接她出来,她就很乖巧地说:“妈妈,我马上把饭吃光。”虽然出来之后她吃饭还是慢吞吞的,但是她对这个问题开始有了意识。
要点
孩子还小,我们大人绝不能真的把孩子关在某处不管,家长应该设定合理的时限,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
为了避免出现安全的问题,有时我会和小冯一起呆在卫生间里,两个人一起默默反思也是一件蛮有趣的事情。回头想想,其实这样的惩罚没法取得多少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能让孩子意识到犯错了需要接受惩罚,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形成这样的观念非常重要。
2.暂停讨论法
发现错误的第一时间里,所有孩子想做想玩的都暂停不做,包括家长手头的事情,双方一起集中精力弄清楚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听到这个消息,我真是郁闷至极。我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敲敲她的房门:“小冯,我觉得关于和同学相处这件事情,我们得好好谈谈。”
于是,我们开始了交流。
要点
一发现错误,就针对这个话题和孩子讨论。
犯错了很正常,但是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得知道错误在哪里。暂停游戏、进行讨论势必会占用孩子的时间,有时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这个讨论的时间还会拉长。对于孩子来说,最严重的惩罚就是不让她做自己想干的事情,让孩子意识到解决这件事情非常紧迫。
3.短时冷静法
有时,家长也可以用表情和行动明确表示对孩子行为的反对以及适度的生气状态,让孩子学会反思。
去年我们在小冯外婆家过年,所有的客人过来小冯都毫不理睬,于是我说了她一句:“你要有礼貌,需要像妹妹那样和人家打个招呼。”
于是,我转头不再和小冯讨论这个话题,而是去做自己的事情,而她则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一副又伤心又生气的模样。过了大约半个小时,家里又来了客人,小冯的情绪也慢慢平复了,开始主动上去与客人问好。然后,我们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那样继续友好相处了。晚上,我们俩交流了这件事情各自不对的地方。这件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小冯的礼貌程度也因此有了改善。
要点
给彼此一段冷静的时间,然后平等沟通体会对方的立场和感受。
孩子很容易被触怒,这时候往往不愿意听从家长的要求。气头上的时候,双方都回避一段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缓和紧张气氛,也能让双方都冷静下来。等到大家情绪影过去之后,再平等沟通,达成共识。
4.契约执行法
孩子的生活最好由他自己来规划,家长可以辅助引导他完成,破坏规划的惩罚则可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在不断执行中孩子会越来越自觉。
实施契约执行法,制定的惩罚措施要合理,既不能过分也不能对孩子没什么触动。侄女有一次给她妈妈念保证书:“妈妈,以后我一定每天认真做作业,不然你就罚我弹100遍钢琴。”我和小冯对此事笑了很久:怎么可能?弹一百遍钢琴曲还睡不睡觉了?
女儿很爱看书,也因此影响过做作业,于是我和她商量了后决定先做完所有的作业(包括我布置的),然后再看书,违反计划的惩罚就是这一周就不能看书。
要点
在家长的协助下,亲自规划生活,确定惩罚措施,并依此执行。
惩罚不是应对问题行为的唯一策略,我们最需要让孩子知道的是基本的规则,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果真的遇到问题,要和孩子共同面对,灵活补救。翻旧账、乱打一耙、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这些都是惩罚的“雷区”,千万不能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