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环境中丰富幼儿的垃圾分类环保感知
时间:2020-07-08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环境被称为“幼儿园的第三位老师”,虽然不会说话,但默默地发挥着它特有的、潜在的教育作用。《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要让幼儿具有环保意识,首先必须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环境上,我们主要通过三个区域来实现垃圾分类教育。
1、垃圾分类宣传区
在宣传区,我们把每个垃圾桶都制作成憨态可掬的动物宝宝形象,身上带有显著的垃圾分类色彩标识,他们分别是蓝色的鲸鱼宝宝、绿色的青蛙宝宝、红色的瓢虫宝宝、黄色的小熊宝宝。
这四个动物宝宝形象按照投放垃圾种类的不同,分别起名叫可可(可回收垃圾)、楚楚(厨余垃圾)、嘟嘟(毒害垃圾)和琪琪(其他垃圾)。
为了方便幼儿了解垃圾的分类,我们在每个动物宝宝形象的区域范围内贴上五颜六色的各类垃圾的卡通形象贴纸。在可爱而色彩缤纷的动物宝宝形象的周围,还张贴了一些适合幼儿的、通俗易懂的垃圾分类的宣传语。
当教师、家长带着幼儿经过时,家长、教师都会读出墙上的宣传标语,孩子们之间也会自发地谈论动物宝宝及各类垃圾的形象,这切实地达到了从观感上直接影响幼儿环保感知的效果,起到了进行垃圾分类宣传的效果。
2、垃圾分类行为模仿区
在行为模仿区,我们张贴了各种垃圾分类的宣传漫画或手工作品,有的是教师制作的,更多的则是幼儿自己或者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的。
漫画、手工作品等具有直观性,能够有效地吸引幼儿的关注,而那些幼儿自己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作品更能体现幼儿独特的垃圾分类环保视角,能直接打动幼儿的心灵,对正确的垃圾分类行为产生模仿的冲动,从而规范自己的垃圾分类环保习惯。
3、垃圾分类操作区
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单独设置了“操作区”。
在这个区,我们用彩纸制作了四色垃圾桶的人偶,每个人偶都制作成机器人的卡通形象,胸部有相应的垃圾分类标识。人偶的肚子上则用透明的硬塑料等材料围成漏斗状的投掷口。在垃圾人偶的旁边,我们放置了各类垃圾的图片。日常生活中,幼儿可以选择不同的图片投放到相应人偶的“肚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