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嗓子,玩转哨音,让户外运动活动开展更高效
时间:2019-03-14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口令、口哨与手势是户外运动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确、规范、有技巧地使用,能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语言,提高运动活动的质量,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运动活动常规。那么,如何在户外运动活动中科学有效地运用口令、口哨与手势呢?就为大家介绍3个小技巧,快速进阶专业技能,有效提升运动活动质量。
1、标准的口令,突出主音,间隔适当
口令是指挥运动活动的行动命令,是组织活动、调动队伍的信号,也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口令不仅带有强制命令的因素,还可以体现出教师更多细致的引导、指示、意图,是有效组织运动活动的重要一环。
教师发出口令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活动秩序和质量的好坏,模糊或低声的口令只会误导幼儿,导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发音部位要准确。下达口令用胸音或腹音,其中,胸音多用于下达短口令,腹音多用于下达带拖音的口令。
✦音色、音量要均匀。掌握好音色、音量,不要平均分配,下达口令一般起音要低,由低向高拔音,如“向右看齐”,“齐”字音要高。
✦突出主音。下达口令时,应把重点字的音量加大,如“向右转”,要突出“右”字,“向前×步走”,要突出口令中“×步”的数字。
✦预动令间隔适当。口令一般由预令(指示词)和动令(动词)组成。预令为口令的前部分,使听口令者注意并准备做动作;动令为口令的后部分,使听口令者立即做动作。如“立——正”,其中“立”为预令,“正”为动令,喊口令时,应拖长“立”字音,给幼儿足够的反应时间。
✦发出的口令应浑厚,悦耳动听。要想使发出的口令浑厚,悦耳动听,就必须采用胸腔、颅腔、鼻腔三腔来帮助发音的共鸣,同时还要控制气息,合理地运用闭气。
2、巧妙的哨音,轻重有度,长短适宜
哨音是教师运动活动实施的重要手段,巧妙的哨音不仅能有效引导幼儿的注意力,更能帮助教师完成良好的队伍调动与收放环节。哨音一般分为召集声、催促声、命令声、调令声等吹法。初学者,往往是靠口腔吹气,吹出来的气不急、乏力,所以哨声不亮。
鸣哨时,首先将哨嘴放入口中,用上、下牙咬住哨嘴上下凸缘处,舌尖稍用力堵住哨口,上下嘴唇包紧哨的颈部,谨防漏气;吹哨时,运用口、鼻吸气,胸腹部肌肉用力收缩,使胸腔内的压力增大,完成后,鼻腔闭气,口腔两侧肌肉紧缩,形成向外吹气之势;吹气时,舌尖快速后缩打开哨口,使气流进入哨中,吹响哨子。哨声的强弱、音量的大小由吹气的力量决定。
▼轻重有度
不同情况下教师对哨声大小的控制应不同。比如全体集合、比赛开始时,提示幼儿注意时可采用重声;结束活动、活动轮换、控制节奏时,可用轻声。
▼长短适宜
○“嘟——”,尖长一声,表示某动作或活动的开始;
○“嘟嘟!”短促两声,表示提醒或引起幼儿的注意;
○“嘟——”,声音由高到低,悠缓一声,表示动作的结束或暂停;
○“嘟嘟——”,声音由低到高,表示对违反活动规则或者纪律的幼儿给予警告、制止或指正;
○“嘟嘟嘟——嘟!”两个急促短音紧接一个拖长音,再一个急促短音,表示紧急集合;
○“嘟嘟!”声音由低到高再转低,表示小组的练习进行轮换等。
3、明确的手势,前后协调,落落大方
在户外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的手势是口令和口哨一个重要的补充与延伸。简明、得体的教师手势不仅可以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采,还是教师表情达意、组织教学和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
手势,有单手和双手之分。教师在运用手势示意时,动作要落落大方,处处明朗,前后协调。无论是单手还是双手都应注意幅度的大小和方位角度,使意图表达既准确又及时。
运动活动是在一个动态环境中进行的,面对不同的活动对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幼儿表现出的情绪往往不同,形成的活动氛围、产生的活动效果也就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把握目标的同时,能高效、巧妙地运用运动活动中的专业“语言”——口令、口哨与手势,掌控活动进展,收紧有度,收放自如,灵活把控在户外活动的幼儿,提高运动活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