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园长 权威发布 联盟速递 月工作重点 大型活动 教研活动 教学主任 后勤主任 下载中心 yojo大家庭 标准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如何教育“破坏性”的孩子
如何教育“破坏性”的孩子
时间:2019-03-08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

破坏性行为是一种对周边事物、环境、他人造成破坏或伤害的一种行为。对于小班年龄段孩子来说,探索及动手的欲望很强烈,但控制力、判断力、观察能力都还弱,所以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不都是故意的、恶意的。因此在孩子出现“破坏性”行为时,身边的家长、教师要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处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才能理解孩子出现“破坏性”行为的真正原因,进行合理、正确并让幼儿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
一、幼儿“破坏性”行为的表现
幼儿的“破坏性”行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故意破坏,有的却是能力不及而无意犯错,教师要认识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分而治之。有的幼儿喜欢玩玩具,因此会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去玩而没有选择性的选一两件,不多时就把所有的玩具都从收纳处倒出来摊在地上了,就拿孩子最爱的娃娃家来说,是孩子们爱不释手的,但在玩的时候,锅、碗、小床等等能分解开来的物品孩子们绝不让其留下“全尸”,很多孩子十分喜爱的东西就再也回不来了;幼儿们喜欢看画面丰富,精彩生动的绘本,但不知道图书纸张易破,看书时或者吃零食喝饮料,或者翻书时动作太大,争抢图书而造成损坏;玩建构游戏时,刚刚搭建了一半的作品被幼儿一推又倒了;同伴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一把抢过来,抢不过也要争个面红耳赤,或者直接毁坏;教室布置的区域、墙面,哗啦一声就把隔离带给翻到了,墙贴也撕破了;吃饭时,手没端牢碗,一碗汤就倒地上了……这些都是幼儿破坏性的表现。
这些“破坏性”的行为不仅破坏了良好的幼儿园教学秩序,让教师一天到晚忙于应付各种突发状况,增加教师管理负担;同时“破坏性”行为也给幼儿自身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对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不利的,容易受到同伴的排挤和孤立。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破坏性”行为,探明幼儿“破坏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策略来减少幼儿“破坏性”行为。
二、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1.孩子负面情绪的宣泄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的时候,幼儿也不例外,而且幼儿的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较弱,一旦出现负面情绪就会直接宣泄出来。幼儿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宣泄情绪,因此只能以哭闹、淘气、甚至是攻击他人。如吃饭时间,教师让幼儿们坐在小桌子边吃饭了。晨晨不想吃饭,想吃零食,老师没有同意,晨晨就生气的把饭碗打翻到地上了。
2.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
幼儿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可以说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探索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些探索行为会带来哪些影响对他们而言也是无法遇见的。因此,在探索活动中的破坏也是难免的。如圆圆的大篮球为什么会弹跳的那么高,它的里面是什么呢?有的幼儿就想看个究竟,于是就想办法把篮球剪破了打开看看。
3.孩子对失败的手足无措
还有的孩子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多次尝试,但因能力有限而没有成功后,这时候的幼儿是充满挫败感的。失去耐心的幼儿往往表现出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把不能完成的任务就干脆毁掉。如填色游戏中,让幼儿们将颜色填在规定的线条之内,但莹莹总是填不好,不是这里填太多把纸张弄破了,就是那里填到线条外了,烦躁的莹莹干脆开始了胡乱涂鸦,把整个画面画的一塌糊涂。
三、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有效引导策略
我们从幼儿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去分析和理解幼儿的行为,这样有助于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态度,来减少幼儿的“破坏性行为”,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观察幼儿行为,了解幼儿的想法后妥善处理
观察幼儿,可以知道幼儿的活动过程、了解幼儿心里变化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教师接下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当教师和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积极的与幼儿进行沟通,不仅能了解幼儿在现阶段所需要的、感兴趣的、能操作的给幼儿及时的更换区域角,使幼儿能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索,减少不必要的“破坏性”行为。
例如乐乐新买了一只电子手表,活动时也经常会摸摸看看手表的外部特征,到了第四天的午餐自由活动,乐乐开始对手表内部有兴趣了,看到他在摆弄手表背部,教师就观察他的下一步举动,只见他用自己的手镯撬手表,可是失败了。他又用手去撬,还是失败了,这时教师就进入了他的探索角色,询问他:“想打开手表吗?”“恩!我想看看手表里面到底有什么?”“但是,这可是得新手表啊,要不明天我们收集小朋友不用的手表,来尝试如何打开,看看手表里面到底有什么。”很快第二天,《手表拆拆看》就开设了,还有小朋友拿来了小工具,乐乐则是最投入的一个。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观察入微、处理妥当,减少了不必要的“破坏性”行为,而且还满足了孩子的探索心理,一举两得。
2.转变传统思路,探寻最合理的处理方式
转变传统的教育思路,首先教师要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在生活和活动中,让每位幼儿都感受到你的眼神、感受到你的关心。其次,教师在处理“破坏性”行为时,都会换位思考,解决“破坏性”行为。
如:当孩子今天来园时情绪不高时,教师不再是以安慰情绪为主,而是可以抓住孩子今日亮点进行赞扬,让他消除不良情绪。当孩子在美工活动中剪破他人衣服时,教师不是斥责,而是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创设孩子需要的探索区鼓励孩子进行探索。当孩子故意损坏,采取了说理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非常理想。因为主观性破坏行为是有心理动机的,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用讲述道理的教育方式,让幼儿从内心认识到自己行为存在问题,从而自发产生抑制的内源动力。要注意说理并非纯粹的说教,要诱导引发幼儿对别人的情感与尊重,产生自我归因,有意识的控制破坏行为。
3.通过区域创设,幼儿学会正确探索方法
幼儿非常喜欢参与活动区域,教师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活动观察中及时的捕捉幼儿的探索动机,充分的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同时教师借“区域”引导幼儿正确的探索方法,从而减少“破坏性”行为。
如:莹莹小朋友,在剪纸工活动中,用剪刀再用力的剪着木桌。于是,教师轻轻地走过去提醒:“可以剪纸工喽”!有什么事等做好纸工了再跟老师讲,好吗?没过一会孩子拿着做成的作品对教师述说:“自己想试试剪刀除了可以剪纸,能不能剪木头。”有了这个疑问,于是就给孩子提供了“剪刀”“布”、“塑料袋”、“木条”“铁片”等等,孩子就可以没有畏惧的进行探索。同时还为孩子创设了“Anger”区,当孩子想闹脾气,发泄不良情绪时,“Anger”区为他提供了——玩具“打不倒”、“讨气娃娃”,让孩子在自主的选择中发泄情绪,从而减少“破坏性“行为。
标准平台 点击进入 产品中心 点击进入 学习平台 点击进入 代理专区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