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在反思中成长
时间:2018-11-30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这段时间幼儿园进行了分享阅读的观摩课,从本次的观摩课上让我对如何上好分享阅读的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还有第三课时的教学方法上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起初,我对分享阅读课的教学方法还特别迷茫,不知道如何进行组织教学,对分享阅读课比较陌生。幼儿园领导根据这一情况,针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专门组织教研活动让我们学习了如何上好分享阅读课,随后我们也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从而对分享阅读课程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分享阅读,有时也称为“大书阅读”,主要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习惯,发展他们的基本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成年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
起初,成年人为儿童逐字朗读为主,多次重复以后,随着故事情节和语言的熟悉性增加,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水平使其在整个阅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最终过渡到儿童自己独立阅读。在分享阅读的教学中,猜图是孩子们接触读本的一个主要环节,因此猜图时老师的提问非常的重要,采用开放性的提问能更好的引导孩子们去说话。所谓的“开放性”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解答,也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样才能提高孩子们想说话的欲望。在教学读本《贪吃的小猫》的过程中,当幼儿观察封面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你看到了什么?他在干什么?他可能会说什么?”孩子们立刻就议论开了,由于我的提问没有限制和标准的答案,孩子们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他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就讲什么,我并没有评价孩子们说的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所以孩子们说出很多的答案。同样,开放性的提问,也能给孩子们一个想象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自由讲述的机会。所以说分享阅读开放性的猜图环节能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语言讲述的兴趣,提高孩子们语言表达的欲望。分享阅读读本中的语言,其用语比较规范,句式相对的固定,符合语法规则,还多次重复,通过老师的朗读为孩子们提供了比较成熟的语言经验,让孩子们在反复中掌握了如何去表达、如何去说?分享阅读的第三课时是拓展活动中巩固和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一节课。拓展活动同样也是分享阅读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同时,第三课时也是针对我们老师而言比较有难度的课,一节好课可以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发挥和创造的机会,在创造中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绘画能力、动手制作能力,最主要的是可以巩固和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分享阅读不仅是一个让孩子感受阅读、享受阅读的过程,更是一个让孩子们从看故事、听故事、过渡到自己讲述故事、自己创编故事的过程。在自由的讲述中让孩子们表现得更自主、更自信,表现出更强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地提高。分享阅读不但给了孩子们一个丰富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还给他们创造了一个成熟的语言经验,在多次的重复朗读与学习后使他们自然地掌握了使用语言的正确方法,为孩子们自己讲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分享阅读的教学活动,我体会到儿童在分享阅读中感受到的是爱,而不是被逼迫、被评价的厌倦和压力;儿童仿佛是在和教师一起做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阅读,喜欢上了阅读,还学会或熟悉了许多生字;表面上看起来孩子只是进行了阅读,但通过分享阅读,还会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虽然他们好像只是学会了朗读几个小故事,但这种小小年纪就能进行阅读的成功感,会对他们的自我接纳和自信心的发展带来巨大益处;儿童在分享阅读中养成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