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园长 权威发布 联盟速递 月工作重点 大型活动 教研活动 教学主任 后勤主任 下载中心 yojo大家庭 标准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让孩子会阅读
让孩子会阅读
时间:2017-11-15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

阅读的首要目标是理解,而我们要接受一个新的事物或观点,首先也是要理解。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明扼要的了解一下什么是“阅读理解技能”,以及它为什么很重要。

我们首先想到的技能是什么呢?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技能:骑车、开车、做饭、编织……体育、艺术方面的技能:打球、游泳、体操……  工作上的技能:比如一般的操作电脑、打字以及其它专业性更强的工种等,但是这些跟身体动作更相关这和我们的思维过程密切相连。它和身体动作技能一样,是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阅读者一旦习得了这种技能,其自动化水平越高,就会越无意识的使用,这样越有可能成为透彻理解阅读材料的有能力的阅读者。

自动化,说到有程序控制的机械比较容易懂,比如洗衣机,只要我们通电、选择一个程序——轻柔,按“开始”,就一切ok啦。再比如和人体动作相关的“骑自行车”,能够熟练的骑自行车的人,在骑车的过程中是不需要想着“骑”这个动作的步骤的,你骑着自行车,可能会想工作上的事,可能会想要不要拐个弯去趟超市,而你不用刻意想拐弯这个动作,你自然就往超市骑了。在这过程中,你几乎都不会想到和自行车相关的一切,当然,除非自行车突然爆胎,或者看到红灯,你才会分出一点意识告诉自己停下。

掌握了阅读理解技能会怎么样呢?比如“对比与比较”这个技能。我们读一个故事,根据故事情节,我们会发现里面的角色陆续出场。读完之后,我问你:这几个人物有什么不同/相同点?你是立刻噼里啪啦的告诉我?还是需要想半天、琢磨一会才能告诉我呢?能够立刻说出来,说明你在阅读过程中已经在自动运用“对比与比较”这个技能了。而你需要用时间再回忆、再比较里面几个人物的特点,说明你在阅读过程中没有使这个方法自动化。你是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但是,你是在我的问题下有意识的进行思考比较的。

而技能一旦掌握,受用一生,不会忘记。就像骑自行车,隔几年不骑,想骑的时候都可以骑。(没有人说,哦,我忘了怎么骑自行车了)

从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给出的研究数据和实验结果看,在低年级及学前阶段,需要学习的一些基本的理解技能大致分以上八个方面。

比如“识别因果关系”,能帮助孩子知道:是什么引起了事件的发生?是什么导致了事件的结果……再如“分类和归类”,能够帮助孩子在阅读时组织信息;而“做推论和做结论”等技能则可以帮助孩子(读者)对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下面要重点讨论的就是如何让孩子获得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文意(阅读材料)所需的技能。 

一、观察画面——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辨识主人公、感知角色的活动、把握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为理解内容打下基础。

说到观察画面,一定会和观察画面的方法相关,这些我们都比较熟悉,比如:整体观察——都有什么或谁?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怎么看出来的?重点观察/局部观察——、顺序观察、比较观察/对比观察等。

从阅读理解技能上来看观察画面,它更着重的是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因为阅读区别于一般的看图讲述,区别于观察单幅图片。它需要联系文意、需要衔接前文或后文、需要结合阅读材料给出的其它信息对画面进行感知、观察和把握。

二、识别因果关系——找出前因后果。知道是什么引起了事件的发生,或者理解是什么让某个角色做出了某些事情等。

有学者认为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因果关系是阅读理解中最重要的地方。毕竟,寻找原因、分析结果在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都是首要考虑的事情,每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去识别和理解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社会化程度高的人,也是越擅长识别和处理这些关系的人。

例如《小象花牛和他的影子》绘本中关于小象想甩掉影子的故事。

先简单说明故事大意。

我们让孩子辨识这个因果关系时可以这样提出问题:1、小象花牛为什么要甩掉自己的影子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呢?在和孩子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引导要去回忆,要去甄别这个原因,首先

那后来,小象花牛为什么不再想甩掉影子呢?

观察这一页,就找到原因了:因为这个大影子吓跑了凶猛的打老虎。当孩子可以把原因和结果对应起来时,孩子会有成就感,会更喜欢反复阅读故事,并更多的使用这个技能,以显示自己的这种理解能力。

三、理解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包括情节发展的顺序、科学过程的步骤、或者真实事件的发展顺序等。

年龄小的孩子在阅读的时候难以理解情节的发展顺序、科学过程的步骤、某种艺术形式的进程、或者历史背景下事件的发展,因为他们没有抓住“时间发展顺序”。例如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把时间顺序等同于他们听到或读到的词汇的顺序。比如在读到“小明做作业之前,他玩了会儿电脑游戏”这句话时,他们会理解为小明先做了作业,然后才去玩电脑。他们似乎忽略或误解了时间发展顺序词汇,例如先、后、首先、再。年幼的孩子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事件方面有困难,并且不能正确回答哪些事情先发生,哪些事情后发生,哪些事情最后发生。显然,指导孩子注意识别并理解那些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发生的事件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各种类型的文本。

四、比较与对比——指出两个或多个主题、观点、角色、场景或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信号词一般有:像……一样、如同……一样、同样的是、不同的是、也、相比之下、而不是、另一方面等。

比较和对比对学习有很多功能和作用。掌握了这个技能,可以使孩子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准确地分辨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与差别,用以把握某个事物的特性,使理解更深入。尤其是对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文本结构。

比如在绘本《一个冬天有多长》中,大家都表达了对冬天什么样的看法,但是大家的看法都不同。这种不同别人不知道,只有罗比知道,为什么?——因为是罗比提出来的问题,他通过比较,知道了每个人对冬天的认识都不同。  

五、分类与归类——分类与归类,这个比较好理解,顾名思义就是把相似的事物或观点放在一起,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人类行为。当人们遇到一个新事物,会倾向于把这个新事物归类于与此相似或相近的事物类别。即便婴儿,在他们手部动作可以进行比较准确的抓、握后,他们也会愿意并可以把相同或相似的玩具等放到一起。

例如,金桔是一种柑橘类水果,就像橘子、橙子或柠檬。由于分类与归类是如此一种普遍又自然的活动,让孩子知道作者会经常使用这种结构诠释新观点和新信息是有益的。

六、做推论——推论可以发生在文字层面(推测文字的含义),也可以发生在文本层面(推测角色的动机和因果关系),还可以发生在宏观层面(推测主题或弄清文本中各角色之间的关系)。由于阅读材料中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推断没有对错之分,应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推测、想法。

做推论,既是技能,也被认为是优秀阅读者的品质特点。

通过背景知识和文本信息进行推论的能力曾被视作阅读过程的核心。事实上,有研究显示当直接教给学生怎样做总结和进行推论的时候,他们获得文本意义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已有研究认为给年纪较小的儿童提供这样的指导也是有价值的。

推论是一种关键的理解技能,这种技能是在阅读时自动完成的。“进行推论”可以影响很多种策略的使用:激活先验知识,做预测,总结,想象,澄清和自主提问。

七、区分主要观点和相关信息——作者在表达主要观点的同时,会提供相关的支持性信息。有的观点隐含在相关信息中,需要阅读加以区分。阅读者可以利用自己对主题内容的原有经验来判断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找出作者的观点。这一能力对阅读者能否准确理解文本至关重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它想表达什么?它要说明什么?)

然而,研究数据表明,如果我们不去有目的教授这个技能,很多阅读者都不能找到并分析课本中的主要观点,尤其是文本中的主要观点被隐含起来而未明确声明的时候。即使在成人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在阅读时出现这样的问题。

所以,辨别主要观点的技能的确需要示范和教授,要让孩子知道并练习怎样使用他们对主题的先验知识来帮助他们抉择什么是重要信息,什么是不那么重要的信息。帮助他们激活其他文本结构和信号词(首先,然后,结果,随后,因此等)的知识,辅助他们组织文本并弄清楚这个段落、小结和章节的重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可以是整个文本的,或是某个段落的,也可以是某个章节的。不管是段落、章节还是通篇,都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而这也往往就概括出了要表达的主旨。在幼儿阶段,我们可以在阅读活动中从弄清段落意义开始。

八、理解作者的视角和目的——视角是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表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就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让幼儿了解作者的视角和写作目的,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是“我”在描述故事?还是故事之外的人在讲这个故事?)

视角和目的的确定,往往和作者自己的立场相关。这个理解技能还可以用来理解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方式写作或使用各种文学元素去沟通。识别这些元素不仅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文本,还帮助他们运用和发展写作的技巧。

如何辨别并思考作者的视角?一般在记叙文、小说中,视角即作者通过故事中的动作和事件呈现出的角度。作者可以使用第一人称视角,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视角。

视角与判明谁在讲这个故事有关。如果是故事里的一个人物在讲,那这个人物描述其中的活动,并告诉读者其他人物是什么样的。这是第一人称视角。这样的故事里,一个人物叙述全部事件,使用代词“我”,“我的”“自己”(I,my,me)。所有其他人物的思想、感受、情绪都通过这个人物讲述。

如果故事是用第三人称视角写的,那所有人物的思想、感受、动作都由故事情节之外的、了解这些元素的某人展示给读者。所有人物都用名字(罗比)或代词“他/她”,“他的/她的”,“它”(he/she,him/her和it)来指代。

如果幼儿一直明确知道谁在讲故事,他们就会知道自己了解的是故事的全部,还仅是一个人物眼中的事件。

第一步,我们先问孩子这里的“我”是谁?他遇到了什么问题?接着问“我为什么在这儿”是谁说的?别人是怎么回答的?再问:你问过这个问题吗?你问过谁?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孩子去辨析哪些是那个男孩的问题、想法,哪些是别人的回答和想法。

这表面上看,是一个小孩总在问一个无聊又重复的问题,而实质上,这个“我”也就是这个小男孩在探索与发现“我”与周围环境、周围人的关系的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当孩子知道了那个男孩的想法,也会想自己有没有这个问题,自己和周围的关系,以及自己有没有答案。

好,以上我们就如何学习8种阅读理解技能进行了初步的解析和探讨,希望对培养孩子阅读能力上有所启发和帮助。在阅读活动中,针对孩子在阅读理解技能的学习过程,我们大人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阅读理解技能的指导要有步骤、有逻辑地进行:

教师和家长要明确和示范介绍每种技能。因为阅读理解技能是一种内隐的、不依赖外部动作表达的能力。孩子需要成人使用出声思考的方式示范怎样使用这些技能。当然,在孩子自己尝试使用这些技能的阅读过程中,成人可以更多的使用提出问题、暗示的方式鼓励孩子使用。尤其应该提示孩子在什么时候使用这些技能。并逐渐减少提示,鼓励孩子自己主动承担起更多使用阅读技能的责任。

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掌握阅读理解技能的关键,是示范和反复练习。

如何控制每次阅读活动中阅读理解技能呈现的数量?

建议教师和家长将文本中明确涉及的技能限制在1-2个。让孩子聚焦在多个技能上会让他们困惑,使他们无法成功地运用这些技能。如果一个文本对多种不同技能给出了很好的例子,成人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多次重读这个文本。对于比较长的阅读材料,可以分为2-3次完成,每次活动,也可以根据不同目标,多次重读某些段落或整个文本。

学习阅读理解技能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吗?

技能的学习是需要反复的练习,但它也可以是有趣的、自然的。教师和家长是有目的地引导,而孩子是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感兴趣的状态下学习的。我们不用怕重复,孩子喜欢使用熟悉的技能,他们能预知自己的成功,能够在使用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

比如阅读之前,您可以让孩子看故事名称(观察封面)猜故事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停下来,以问问题的方式,让孩子对人物、事件、观点等发表看法并和孩子讨论。还可以在阅读后,和孩子讨论喜欢和不喜欢故事里的谁、什么,说说为什么。

需要强调的是——技能不是生下来就会的。技能是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它必须是经过练习才逐渐形成的。

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学习和熟练掌握这些阅读理解技能,可以使孩子在未来的阅读活动中更轻松、更愉悦,对阅读内容理解更深刻、更到位。而且,这些技能一旦掌握并拥有,就会伴随孩子一生,会成为他们手中无形的工具和利器。就像我们学会了骑自行车的技能,我们就不会忘记怎么骑。

标准平台 点击进入 产品中心 点击进入 学习平台 点击进入 代理专区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