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全国幼儿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
一、儿歌的欣赏
过去没有儿歌这个概念,就叫童谣,即民间传统童谣,是民间集体创作而成的,没有作者或找不到作者,但是千百年来,一辈辈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五四”以后,民谣工作者们搜集了大量童谣。后来,有些教育工作者、作家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创作,就是现在的儿歌。一般来说,儿歌有署名,版权属于作者个人。
儿歌是一种口头文学,属于听觉的艺术,歌唱性、音乐性是它最鲜明的特征。
儿歌的听众对象从婴儿就开始了,可以说,儿歌是幼儿文学中的启蒙文学。
一是因为儿歌是听觉艺术,具有歌唱性;
二是因为儿歌是要表现情趣的。
“小老鼠上灯台”这样的儿歌几百年来都在流传,因为它强调趣味性,就是为了好玩,倒不一定强调“你可不要爬高,爬高很不安全”这样的教育道理。以《野牵牛》为例。
儿歌《野牵牛》
野牵牛,爬高楼;
高楼高,爬树梢;
树梢长,爬东墙;
东墙滑,爬篱笆;
篱笆细,不敢爬,
躺在地上吹喇叭:
嘀嘀哒!嘀嘀哒!
这首儿歌表现了一株不敢往高处爬的野牵牛,最后只好躺在地上吹喇叭。除押韵外,这首儿歌节奏感强,使用了拟声手法“嘀嘀哒嘀嘀哒”,还运用了顶针句的修辞手法。顶针句也叫“连锁调”,上一句的结尾启示着下一句的开头,便于孩子记忆。具备了这些知识后再去欣赏这首儿歌,便会发现其中运用了很多技巧,同时也提高了欣赏的趣味性。
二、童话的欣赏
童话,也是在讲一个故事,与故事不同的是,童话是借助于幻想的故事,是在幻想中创造的故事。童话最大的特征就是幻想性,这是童话的灵魂。
为什么幼儿会喜欢幻想的东西呢?
这和孩子的泛灵心理有关,那些成人看来没有生命、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东西,在孩子看来都是有思想、有生命的。因为幼儿尚小,知识面很窄,对世间的很多事物都不认识,泛灵心理实际上是孩子认识周围世界的一种情感需要与寄托。教师要唤醒自己童年的经验,带着童年的记忆、用幻想的思维去欣赏童话,就会发现童话不是幼稚的文学,它具备一定的趣味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审美趣味。以《蚂蚁小黑豆儿》为例。
童话《蚂蚁小黑豆儿》
有一只小蚂蚁,名叫小黑豆儿。
有一天,它离开家去找吃的。
它捡到一粒面包渣儿,它要叼回家,
和妈妈一起吃晚饭:
小黑豆儿往家走,遇见一块大石头。
怎么办?
小黑豆儿不怕困难,一步一步往上爬。
爬呀爬,爬呀爬,爬过了大石头,叼着面包渣儿,继续往家走:
小黑豆儿往家走,遇见一条小河沟。
怎么办?
小黑豆儿真聪明,找片树叶当小船儿。
划呀划,划呀划,划过了小河沟,叼着面包渣儿,继续往家走:小黑豆儿往家走,遇见一只大黄狗。
怎么办?
小黑豆儿懂礼貌,它请黄狗大哥让让路。
大黄狗,叫三声:“汪汪汪,请过吧!”
小黑豆儿告别了大黄狗,
叼着面包渣儿,继续往家走。
走啊走,走啊走,啊,到家啦!
妈妈正等着小黑豆儿吃晚饭哪!
那顿饭,它和妈妈吃得好香好香啊!
一位家长在读了《蚂蚁小黑豆儿》后,和孩子按照童话内容进行了一个表演,把枕头当成大石头,把毛巾当成小河,找了很多道具,并具体分配了角色。把童话当成小戏剧来演,可以让孩子深入角色,满足孩子幻想的需求:孩子变成了小蚂蚁,小蚂蚁就会说话,有思维,遇到困难敢于克服。这就是幼儿欣赏童话时的一种心理特点,也是孩子精神生活丰富性的表现。在孩子的眼里,小蚂蚁是人,不会说话的石头也是有生命力的,大黄狗更是一个角色。
故事和童话大体相同,不同的是,它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或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幻想的。故事具有现实性,童话具有幻想性。
三、散文的欣赏
散文是幼儿文学中很重要的文体,但是常常被忽略。散文在某种程度上不太像儿歌那样具备音乐性,不太像童话那样具备幻想性,也不太像故事那样具备情节性。散文介乎各种文体之间,削弱了情节性、幻想性及音乐性,但是着重突出了“优美”。可以说,散文是教给幼儿语言,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最好的文体。
幼儿的散文和成人的散文是有区别的。
成人的散文一般是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幼儿的散文可以和各种文体结合。它可以和写景的文字结合,突出画面感;可以和叙事相结合,像故事一样好玩儿;可以和童话结合,表现幻想中的景致;还可以介绍知识,体现较强的知识性。
除此之外,散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学习语言离不开散文。
散文《小河》
我是一条明亮的小河。我不停地向前奔跑着。我望着晴朗的天空,它给我穿一件蓝蓝的干干净净的衣服。当我跑过田野,我看见绿茵茵的麦苗、金灿灿的迎春花,我又换上了一件鲜艳的花衣服了。
我是一条明亮的小河。我跑过果园。果园里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梨花也开了。春风把花瓣儿撒了我一身。我带着花瓣儿,跑了很远很远的路,人们还闻得到香味哩!
我流过田野、山坡、工地、果园,到处都听到歌声。我又带着歌声流向远方。远方的小河也穿着鲜艳的花衣服,飘着香味,带着歌声。我们携起手来,向前跑啊,跑啊,一直跑向大海。
这篇散文,故事情节没有童话那么曲折,幻想性也不是非常强烈,但是它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并且用了各种手法,如拟物的修辞手法。以小河的口吻谈自己的经历,这本身就符合孩子的幻想性;同时又有很多画面感,如“有很多花瓣飘到河面上,它穿上了一件鲜艳的花衣服”;而“一路上拉起很多很多小河的手,一起往大海流”又体现了一种动感。欣赏童话时,要抓住画面感,抓住感情的体验,抓住语言的优美。
四、诗歌的欣赏
诗歌,常常和儿歌相混淆,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在内容上,儿歌更重视趣味性,诗歌更重视抒情性。儿歌有幽默感,很好玩;诗歌很抒情,读诗歌容易被感动。在形式上,儿歌是严格的格律,一定要押韵有节奏感,可以打着拍子去读或数着快板去读。诗歌相对比较自由,押韵不严格,有些诗歌并不押韵。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着眼点不一样,如果说读儿歌让人快乐的话,那么读诗歌会让人感动。
诗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你猜,我会飘到
什么地方去呢?
我愿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游戏。
我愿飘到广场上,
堆成一个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
我更愿飘落在妈妈的脸上,
亲亲她,亲亲她,
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这首诗歌的押韵不严格,不是隔行押韵,也不是三言五言七言,句子长短参差不齐,相对比较自由,但是它又具有诗歌那种句子的反复,比如,“我愿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我愿飘到广场上,堆成一个雪人”“我更愿飘落在妈妈的脸上”就是用了反复。诗歌常用反复的句式强调这种感情,如“我愿飘到……我愿飘到……我愿飘到……”就是这首诗的抒情性,用了反复的语言,给人印象很深,这是最能打动人感情的句式。
所以,欣赏诗歌时感情要投入,要设身处地想,“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这片雪花既愿意飘到小河里,和小鱼小虾游戏,也愿意飘到广场上,堆成一个雪人,望着你笑眯眯。但它更愿飘落在妈妈的脸上,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孩子的情感,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亲密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欣赏诗歌的着眼点,就是要带着感情去读,带着童年时代对于妈妈的那种爱去读这首诗。
综上,对于幼儿文学,教师要带着感情、趣味、童年的体验去欣赏。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都是抒发感情的,只不过重点不同,情绪是一种感情,幽默也是一种感情,要带着感情进入文学作品中去欣赏,要唤醒童年的纯真和思维特征。孩子是怎样欣赏文学的?我们童年时曾经怎样去欣赏文学?比如泛灵的心理,比如孩子就是喜欢有趣的故事。孩子不是因为要受教育才去读文学作品,就是因为好玩,所以大人欣赏文学也要带着一种游戏精神和童年的心理,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幼儿文学中可贵的地方,体验读幼儿文学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幼儿文学的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到幼儿文学最可贵的东西。
欣赏幼儿文学也是一个认识自己、认识儿童的过程。
长大以后,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忘记童年时的自己是怎么想的。但在欣赏幼儿文学时,我们就可以唤醒很多童年记忆。这些童年记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幼儿文学,把幼儿文学的特征理解到极致,也会让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接近儿童。
教师和孩子一起欣赏幼儿文学,也就进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会更亲近幼儿,发现他们很多可爱的品质。同时,在欣赏幼儿的文学过程中,也会激发一些关于教育观和儿童观的思考,会更加尊重和理解儿童,学习理智而有智慧地去爱儿童。
没有趣味就没有儿歌,没有情节就没有故事,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没有优美就没有散文。
抓住不同文体的欣赏重点,也就抓住了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