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班幼儿解决纠纷问题的能力
时间:2019-01-02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幼儿期是各种素质形成的主要奠基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人格或心理品质形成的非常阶段。幼儿到了大班之后,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多、更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随着家长和老师对幼儿要求的日益增强,大班幼儿面临的实际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我们班的幼儿到了大班之后,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多、更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随着家长和老师对幼儿要求的日益增强,大班幼儿面临的实际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据我们的调查,在我们班级仅仅参加口才学习班的幼儿就占了全班的30%,而其他幼儿也基本上都参加了美术、珠心算、拼音、英语等各类课外学习班。这样,由于自身能力的相对有限和外界要求的不断增强,许多幼儿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产生不少情绪、行为问题,如部分孩子行为退缩、胆小、任性等。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怎样能帮助幼儿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呢?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评价自己,树立一定的自信心。
1、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也是幼儿能够进行适当对自我调节的基础。
有了对自己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幼儿才能对自我产生认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的地位与现状,建立初步的自尊与自爱。这样,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影响时,幼儿就能够依靠对自己适当评价,及时调整心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因此,教师的评价在幼儿的心目中尤为重要,这样就要求教师要真正作到爱护、尊重每个孩子,肯定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在对孩子评价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以此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使幼儿开始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所以,在平时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谈话活动,让幼儿通过讨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经常采用个别鼓励与集体表扬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以提高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在谈话活动“我长大一岁”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幼儿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幼儿基本上能够正确地评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有的幼儿说,自己最大的弱点是吃饭慢,但是绘画好;有的幼儿承认自己有时在活动中随便插嘴,但是上课肯动脑筋,积极发言。通过谈话活动,幼儿初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随着自己的长大,会越来越能干,长处会越来越多,甚至将短处转变成长处。
2、注重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感。
要培养幼儿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态度和情感。首先要对人的情绪、情感有所识别,知道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相对应的面部表情,要让幼儿识别到什么会引起各种情感。情绪和情感的识别是建立在幼儿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让幼儿知道自己在玩翻盖乐中正确率高、速度快是一件光荣的事,而产生高兴与自豪;让幼儿知道在交往中被同伴多次拒绝,没有人愿意与你一起游戏,就会成为孤独的人,因而沮丧内疚;让幼儿知道在百货商店里与家长耍赖是错误的,因而惭愧等。表达情绪、情感过程包括表达和控制两个方面。表达就是把自己的情绪、情感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别人体验、感受,而控制则是当情绪、情感的不当表达会影响一些当前利益时,个体能暂时抑制冲动。如有一次文文的玩具被凯凯抢去时,他冲上去争夺,并和同伴发生了冲突,而且情况愈演愈烈。此时教师并没有及时的去制止,而是在一边观察,当文文发现老师在注意他时他便停了手。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玩具的抢夺行为,双手紧握住玩具不放。由于我们平时的教育中教给了幼儿一些处理此类问题的正确方法:可以用语言提醒或寻求他人帮助等,凯凯就试着放弃争夺,转为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
其次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感对幼儿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调节作用,换言之,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念,对幼儿的发展起巨大作用。其中同情心和羞耻心对幼儿尤为重要。同情心可以使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易让幼儿获得他人的帮助,品尝成功的喜悦。幼儿如果能对自己的不良情绪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错误行为感到羞愧,就会避免再引起同样的不良情绪或行为。
最后幼儿通过体验理解过程对事物投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后,就会产生“主动、积极”的态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吸引”。这种吸引使幼儿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兴趣的产生可以促使幼儿抑制在活动中的不良影响因素,如拉一拉衣服上的小饰物、看一看教室外的环境想一想有趣的事情,而集中注意力在当前的活动。因此这能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思想不集中或漠然消极的态度。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可以利用小实验、猜谜和小魔术等有效的激发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的主动的态度。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幼儿就有机会去理解体验不同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理解他人的心理,同情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摆脱过分自我中心思想。从而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情境中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3、提供、创造机会,促进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实际上实践是提高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尽可能创设较多的实践机会给幼儿自己,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我们首先是鼓励幼儿去尝试、去探究,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帮助与解决;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我们不再仅仅是争取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而是有意识地让幼儿自己去解决,教师多说:“你自己来处理、你说怎么办?”有时,我们还组织一些讨论“如果,这个小朋友是我,我该怎么办?”来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进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另外,我们也通过组织一些较大的综合活动让幼儿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如在大班阶段我们经常开展“大带小”的活动。让幼儿通过照顾小班的小朋友增强责任感,提高处理各种事件的能力。
总之,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幼儿心理自我保护的重要方面。可以培养幼儿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态度及浓厚兴趣,提高幼儿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教师在这个时候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要做好幼儿的心理辅导工作,同时也要及时的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确保对孩子做好正确的心理疏导,使幼儿解决纠纷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