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听老师的话!”这是多数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给他们最重要的一句叮嘱。在大家的意识中,在幼儿园就要听老师的,话语权是绝对掌握在老师手中的。
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豆豆第一天来到小林校长的学校,小林校长让豆豆的妈妈离开,留下豆豆进行单独的交流。小林校长对豆豆说:“来!什么话都可以说,只要你想说的,通通讲给我听!”
豆豆从早上出门发生的事情讲到身上穿的衣服,再讲到自己生活中的各种趣事,滔滔不绝地讲了四个小时。也正是在这四个小时中,小林校长认识到了真实的豆豆,相信她不是一个搞破坏的坏孩子,只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拥有探索精神的纯真儿童。
而豆豆也在小林校长投入的倾听中感受到了校长的尊重与认可。因为从出生以来,“没有一个人能这样热心地去听豆豆的话,而且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打一个哈欠,也没有一次显出不耐烦,心情完全和小豆豆一样热切,还把身子靠近小豆豆,全神贯注地倾听着”。
豆豆因而丝毫没有感受到转换学校的忧虑,她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新学校的生活之中。
还有这样一个事例:
在一次区域活动的讨论中,老师发现孩子们对一个话题很感兴趣,七嘴八舌地停不下来,于是,老师取消了后面的一个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说的话全都说出来,而她来听孩子们一个个把话说完。结果,她发现这一天孩子们的情绪特别好,连平时调皮的孩子也乖巧了不少。
是呀,我们的孩子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要说,也许他们的表达很零乱,也许他们说的前言不搭后语,但他们同样需要能认真倾听并能听懂他们声音的人。
在老师们紧张忙碌的一天工作中,倾听孩子的心声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而老师耐心的倾听,能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从而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教育是雕塑人的心灵的艺术,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育绝不是单向的灌输和给予,而是在双向互动中的交流应答与碰撞。
倾听是技巧,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门艺术。叶澜教授也曾说:“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没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
其实,倾听只需要老师做出小小的改变:
1、对孩子喜欢的东西多了解一些,可以看看孩子爱看的书或节目,玩玩他们喜欢玩的玩具。
2、在孩子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坚持和不同的孩子聊上几句、或是听听他们之间的聊天内容。
3、每次提问,当孩子一下回答不出时,别着急追问或者放弃,多给孩子三秒的时间,让他整理一下语言。
4、教学活动中,多鼓励孩子互动,可以将一个人的问题抛给所有孩子来讨论,也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有机会让孩子们多说话,老师也可借此机会多听听孩子的话。
5、当孩子回答出与老师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别着急否定,可以追问一句:“为什么?”没准孩子的答案能带给你惊喜呢!
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地靠近,是情与情悄悄地对流。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一定能发现谬误中蕴涵的新奇,荒诞中包裹的合理。
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一定会给孩子留足表达的空间,一定会带来朋友般的热忱,亲切聆听孩子的诉说。
因而他便一定会触摸到孩子情绪的温度,发现荒唐中蕴涵的新奇,琐屑中寄予的真情,也一定会听到孩子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
改变的难度在于坚持,如果想看到自信快乐的孩子,如果想感受到他们无穷的创意的话,就请老师们听听孩子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