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大儿童“危险区域”的安全锦囊
时间:2020-04-01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孩子越小,外在危险因素对他的影响就越大。据数据显示,意外伤害占我国儿童死亡原因总数的26.1%,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长。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里曾经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中国每年有超过54000名儿童因意外身亡,平均每天148人。生命从来不允许试错,也容不下任何托词借口。在0-14岁儿童中,比例最高的三种安全事故分别是:溺水、交通事故以及坠落。现在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三大“杀手”,我们希望能再给父母们敲个警钟:儿童安全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没有安全教育,一切都归零。
恐怖的“无声溺水”
安全误区:
城市生活的孩子独自去河边玩耍的机会相对较少,但其实很多溺水不仅仅是发生在海边和河边,游泳池也是儿童溺亡的高发地。而且溺水并不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溺水者会双手乱挥、用力拍水、大声呼救。当儿童溺水时,首先会被水呛到,所以出于本能反应,溺水的儿童会进行短暂的挣扎。这个过程就是不易被我们察觉的“玩耍”阶段,呛水后,孩子会慢慢下沉,这时肺部已经进了一些水,孩子会拼命仰着头,把头伸出水面外,以求能呼吸到氧气。这个时候,孩子就进入 " 无声溺水 " 阶段。孩子溺水的真正状态,就是不会呈现什么异常状态。
专家提示:
在带着孩子去游泳馆游泳时,一定不能让孩子离开你的视线。
过马路要牵手?远远还不够
安全误区:
据调查显示,每10起儿童道路交通伤害中,就有4起受害者是儿童步行者。中午11时至下午1时、下午4时到5时,是一天中儿童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时间段,而进入汽车盲区造成的事故较多。有些家长认为只要牵着孩子的手过马路就很安全,但就像视频中的孩子,一下挣脱妈妈的手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大人带孩子过马路最正确的方式,不是牵着孩子的手,而是牵着孩子的手腕。只要牢牢握住孩子的手腕,再活泼的孩子也难以挣脱,安全就在家长的掌握之中。
专家提示:
1.过马路走斑马线,不要横穿马路。
朋友的视觉感官发育尚未完善,在过马路时,常常不能准确估算出汽车的时速和距离,一定要让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注意看红绿灯,确定没有车辆通行再过马路,宁可多等几分钟,也不要和汽车抢道。
2.不要在马路上、停车区域逗留玩耍
小孩子体格小,司机在开车时存在视觉盲区,尤其是小孩子喜欢蹲在地上玩耍,这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率。
在家也要防坠落
安全误区:
据数据显示,儿童坠楼事件中,2~6岁的儿童占8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攀爬、喜欢探索,容易出事。事故发生时4成以上家长不在孩子身边。有的家长认为出去取个快递,时间快,一会儿就能回来;有的家长认为女孩子文静,把孩子单独锁在家里,应该没事。殊不知危机恰好就发生在转瞬之间。
专家提示:
1. 非逃生用的窗户和阳台要装上防盗网,如果为美观可以安装隐形防护网阳台登高面到上沿的高度在110厘米以上,间隔小于10厘米。
2. 如果家中只有一个大人和孩子,需下楼处理事情时,最好带上孩子,千万不要将其反锁在家中。
3. 阳台地面不堆放杂物或摆放椅子,窗台附近应避免放置可攀爬的器物或家具(沙发、凳子、床、矮柜等),以免儿童攀爬致使坠楼。
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教授、预防中小学生被害问题专家黄冬说,“儿童安全重在预防,而不是事后救助。”每个孩子都是掉入凡间的天使,再没有什么事情会比孩子的安全更重要。我们不能预估危险何时到来,我们能做的,是要对各种安全隐患有所了解和预防。
当然,孩子的安全问题,不是大人事无巨细就可以解决的,只有让孩子自身具备安全意识,家长的防护才更有成效,否则只能是防不胜防。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培养他们安全意识不失为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比如带孩子适当参加一些消防演习、急救培训、交通志愿者之类的亲子活动,在仿真的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切身体会,加深对安全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