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0-2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我们这一代父母,都在努力学做“不扫兴的家长”——不轻易否定孩子的兴趣,不随意打断他们的热情。可是渐渐发现,父母不扫兴了,孩子却变得爱扫兴:带他出去玩,他说“没啥好玩”;给他买新玩具,他摆弄两下就扔一边;精心安排的亲子活动,他全程无精打采。问题出在哪里?又该如何养出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生活、不轻易扫兴的孩子呢?
一、孩子为什么容易“扫兴”?
想要解决问题,得先读懂孩子“扫兴”背后的真实心理。
首先,现在的孩子刺激阈值太高了。他们从小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产品极度丰富的环境中:动画片随时能看,玩具堆成山,周末活动排得满满当当。普通的生活体验,已经很难让他们感到新鲜和兴奋。
其次,很多孩子缺乏真正的“期待感”。我们小时候,春游前一个星期就开始激动,因为那是稀缺的、特别的体验。而现在很多孩子周二就已经知道周末要去哪里玩,甚至已经看过网上的攻略视频,那份神秘的期待感大大减少。
再者,孩子可能是在模仿大人的态度。仔细回想,当我们面对孩子提出的“无聊”想法时,是否也曾不经意流露出“这有什么好玩”的表情?孩子是天生的观察者,他们会吸收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着手行动,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开始,培养一个真正“不扫兴”的孩子。
二、创造适度的“稀缺感”,降低兴奋阈值
想要孩子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创造“稀缺感”。不必每个周末都安排“大型活动”。相反,可以间隔着安排一些“平常日”——没有特别安排,就是在家附近散步、一起做家务、读读书。这样,当有特别活动时,孩子才会真正感到区别。
三、建立真实的连接感,让孩子参与其中
孩子觉得“没意思”,往往是因为他们只是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非“共
同创造者”。试着让孩子参与到计划的过程中来。
四、培养“成长型思维”,从挑战中发现乐趣
容易扫兴的孩子,往往期待的是“现成的快乐”。而真正能够持续带来满足感的,往往是那些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的成就。
引入“适度挑战”的概念很重要。可以选择一些需要稍微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比如拼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拼图,走一条有点挑战的登山路线,学习一首新的钢琴曲。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进步:“看,上个月你还觉得这个拼图很难,现在都能独立完成了!”
五、以身作则,展示如何“不扫兴”
孩子如何面对无趣和挫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看到父母怎么做。展示你的热情和好奇心。面对突如其来的雨天,与其抱怨计划被打乱,不如说:“太好了,我们可以穿上雨衣雨鞋,去跳水坑了!”面对迷路的小插曲,可以把它变成:“太棒了,我们意外发现了一条从没走过的小路!”坦然面对计划外的情况,并找出其中的积极面。这不是在教孩子盲目乐观,而是在培养他们灵活应变、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找到乐趣的能力。
分享你自己的“扫兴”时刻和转变过程。可以和孩子讲讲,你今天工作遇到了什么问题,一开始也觉得挺烦,但后来是怎么找到解决办法的。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遇到扫兴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
六、尊重孩子的情绪,但不强化负面标签
当然,有时候孩子说“没意思”,可能只是累了、饿了,或者单纯需要关注。
当孩子习惯性地说“无聊”时,不必立刻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可以共情:“听起来你现在没什么感兴趣的事情做,需要我陪你一起找点乐子吗?”避免给孩子贴“扫兴”的标签。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们家这个孩子就是扫兴”,只会强化这种行为。相反,可以注意并表扬他“不扫兴”的时刻:“今天你尝试那个新游戏的样子真棒!”最重要的是,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让孩子知道,任何情绪都可以和你分享,你不会因为他偶尔的“扫兴”而失望或生气。
养育不扫兴的孩子,归根结底是帮助他们建立与世界的丰富连接,培养他们从平凡中发现非凡的能力。
这不需要昂贵的玩具或远方的旅行,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心和智慧。当我们自己先成为一个对生活保持好奇和热情的人,孩子自然会吸收这种态度。慢慢地,你会发现,他不仅学会了不扫别人的兴,更学会了不扫自己的兴——能够在各种环境中自得其乐,这才是我们能给他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下次孩子再说“没意思”时,别急着失望。不妨把它看作一个机会,一个引导他重新发现乐趣、培养不扫兴能力的机会。
养育之路很长,我们和孩子,都在学习中一起成长。真正的“不扫兴”,不是永远快乐,而是即使面对平淡或挫折,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