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批评孩子似乎总是让家长们头疼不已。
批评轻了,怕孩子不长记性;批评重了,又担心伤害孩子。可当孩子犯错、
不听话时,我们很容易情绪失控,那些伤人的话语便脱口而出:“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能不能别总是找麻烦!”“你怎么这么笨!”
但这样的批评教育,不仅毫无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成长的过程本就是试错的过程,犯错很正常,每一个错误处理得当,都能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
孩子犯错时,我们的处理方式,决定了他未来是破罐破摔,还是知耻后勇。批评孩子也是一门大学问,掌握“一三三法则”,帮助我们在批评孩子时达到
达
一、一个公式
批评孩子时,我们可以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让孩子在批评中学会自我反思,唤醒内在的自省能力。
第一步,陈述事实。批评的第一步是客观地陈述事实。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孩子他们犯了什么错,描述所看到的过程与细节。表述方式为:“我看到……”例如:“我看到今天看书的时候你发脾气,把书扔在了地上。”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什么,这是前提。这样的描述让孩子知道具体的错误行为,而不是被泛泛地指责。
第二步,表达感受,让孩子理解他们的行为对我们和他人的影响。例如孩子打碎了花瓶,“这是奶奶最喜欢的一个花瓶,她肯定很心疼、很舍不得”(描述他人的感受)。再例如(扔书)“妈妈觉得你这个行为不好,看到你扔书我感觉很生气。”(表达你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清晰地了解爸爸妈妈对这件事的态度,明白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同理心与责任感。
第三步,孩子犯错后,最渴望的是被接纳和被爱。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犯错并不代表他们是坏孩子。
表达方式为:表示支持+寻找方案+提供帮助,来保住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认同。“犯错很正常,人人都会犯错,做错事,并不代表你不好,也不会影响我们对你的爱。”(表示支持)“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办?”(寻找方案)“你需要爸爸/妈妈做什么吗?”(必要时提供帮助)让孩子知道做错一件事不代表变成一个坏孩子,让他有改正错误的动力。
第四步,表达期望。我们要表达对孩子未来的期望,给予他们信心。“下次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跟妈妈说,我们可以尝试用刚才找到的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你是个超级优秀的宝贝!”让孩子知道,即便犯错,爸爸妈妈依旧对他们充满信心,不会放弃他们。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使他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三个原则
批评孩子时,我们还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批评的有效性和建设性。
1.保护孩子的自尊
老话说得好,“人前不教子,饭桌不批评”。孩子同大人一样,需要被尊重。我们要在私下里批评孩子,避免在公共场合或饭桌上进行批评。这样做不仅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还能避免他们在情绪激动时做出过激反应。
比如家庭聚会时,孩子调皮捣蛋,家长可以先轻声制止,等私下或者带孩子到一旁再沟通教育。
2.允许孩子申辩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不能听信某一方的指责,要允许孩子自己解释。“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吗?”批评孩子时,我们要保持中立,客观评价孩子是否做错,为什么做错,这样有助于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给孩子申辩的机
会,既能避免冤枉孩子,又能培养他们表达与沟通的能力。
3.父母统一立场
家庭教育观念要保持一致,若出现分歧,应私下交流。避免一方批评孩子,另一方却袒护的情况。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困惑,甚至可能利用父母的分歧逃避责任,也会削弱批评的效果。
三、三个禁忌
在批评孩子时,我们还要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以免适得其反。
1.情绪化表达
批评孩子≠骂孩子,父母更不能借机向孩子宣泄情绪。批评应简明扼要,指出错误后进行理性教育。
2.对人不对事儿
当孩子做错或没做好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应是指导,而非责骂,要就事论事。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杯,不要说:“你怎么这么毛手毛脚,什么都做不好!”而是耐心地说:“水杯打翻了,容易弄湿地面,还可能摔坏杯子。下次拿杯子的时候要小心一点,用双手稳稳地拿。”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以及这么做的后果,帮助他们真正认识错误,避免再犯。
3.人身攻击
伤人的话语如同利刃,会深深地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我们要注意言辞,避免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即便犯错,也应从错误中引导他们成长,而非用恶语摧毁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批评的内核,应当是引导与鼓励,是助力孩子 “抬头” 勇敢面对错误、积极改正,而非让他们 “低头” 陷入自卑与沮丧。通过遵循“一三三法则”,我
们可以让孩子在批评中学会自我反思,唤醒内在的自省能力。让我们用爱和智慧
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