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消费行为折射着你对待生活的方式,这些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从双十一开始,各类打折活动逐渐进入疯狂的阶段。当我们沾沾自喜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采购收获时,当我们跟人炫耀自己赚到了的经验时,是否考虑过在身边的孩子,他们收到的信息是什么呢?
电影《天生购物狂》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购物狂是很漂亮的,购物狂是很开心的,购物狂是很好玩的。女人,从女孩起,就想做购物狂。”
我们自己容易迷失在物欲的世界里,我们也容易带孩子迷失在物欲的世界里。
还记得新闻里说,在国外抢购的大妈成为笑柄,外国人嘲笑说我们不需要品质,只要打折就可以。
这种购物习惯,我们要不要反思一下?我们要给孩子什么引领才能让他们从小就拥有适合的购物理念?
贴身穿的、用的不能图便宜,比如内衣、秋衣秋裤、床单等,既要保暖又要舒服。图书一定要去书店购买正品书,因为要尊重作者的劳动付出……
不能买便宜但是不舒服的鞋子,省了钱可是每走一步路都会脚疼,还会影响走路的姿态。
虽然时代在进步,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还是想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年轻的妈妈们2点购物建议。
拒绝孩子的临时购物要求
当了妈妈之后更觉得,世上哪有比送孩子东西更让人心满意足的事呢?甚至给孩子买东西这件事,我们比孩子还要迫不及待。仿佛不这样做,就不足以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
所以,当孩子把小玩具递给我们时,作为父母的我们,通常觉得“孩子喜欢就拿着吧”。我们很少会停下来想一想要不要买,或者我们根本不想应付“不买”带来的孩子哭闹和不开心的状况。
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了,让我们很少有父辈买东西时的精打细算。甚至连购物计划都是随心所欲。要买什么、买多少、买什么品牌和价格的,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孩子怎么会学会列购物清单的计划呢?
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商场里孩子会因为没有买她要的东西而大声哭闹,这其实就是因为没有购物计划惹的祸。但是很多父母觉得,即使订了计划也没啥用,拒绝孩子太难了。
我曾看到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每个孩子手里拿着一瓶汽水,妈妈嘴里嘟嘟囔囔说,“都说好了要按照购物清单买东西,还跟我要汽水,不是告诉过你们白开水更健康吗?你们今天只许喝这一瓶,听到没?”
妈妈心里清楚汽水对健康无益,却只是口头埋怨一番,实际上“乖乖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在公共场合拒绝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方面要担心孩子哭闹耍赖,另一方面还怕被人指点是“坏妈妈”,连这点儿小事都不能满足孩子。
购物这件事儿,我们自己更应该警惕自己“宠溺孩子”与“不愿麻烦”的心态,如果我们没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帮助孩子建立购物的自我管理能力,都会在日后孩子的教育上变本加厉的追回来。
尤其现在社会中的诱惑这么多,不趁着孩子幼小时候狠下心来拒绝,未来如何让孩子面对更多的诱惑呢?
拒绝自己的攀比心理
“不能让孩子像我小时候一样羡慕别人”。或许是因为曾经没有得到过,所以在有能力的时候,总想不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
很多家长一想到自己小时候羡慕别人的心情,就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小朋友们羡慕的那一个。
所以,只要孩子多看了别人的玩具一眼,爸爸妈妈都会默默记下那个玩具的模样,想着回家给孩子买一个更炫酷的,小时候输掉的脸面,自己的孩子必须赢回来!
就像在我们小区里,空白的场地就是孩子玩具车的赛场。光是电动的小汽车就有四五辆,带闪光的、有音乐的,赛场外的父母笑里都闪着光。
除了玩具,各种书籍更是不能落后,成套购买各种网络上推荐的各种启蒙益智书籍、推荐的各种游戏材料。如果孩子喜欢,皆大欢喜;如果孩子不喜欢,也要想尽办法让孩子感兴趣。
与其沉醉于这些短暂的快乐,不如停下来想一想,过剩的物质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这样劳民伤财的“面子”追逐赛,真的不如带孩子去商场,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认真看看商品的保质期,为什么要算一算商品的使用数量。哪些物品可以在打折的时候多买一些,哪些物品即使打折也不能多买。
爸爸妈妈先在购物中有清醒的判断,孩子才不会有“因为别人都有,所以我也要的心态”。
在育儿这件事上,比拼从不缺“战场”,缺少的是父母的理性判断和坚定的立场。
错过的商品会有更好的替代,但是给孩子的教育,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弥补。
所以,在购物这件小事上,我们需要小心背后的鸿沟,越要记得停下来思考影响。在越是觉得“无所谓”的时候,越要慢下来,看清本质之后,然后再坚定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