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都知道批评孩子不好,那么奖励呢?

时间:2019-10-2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01 我奖励了孩子,却适得其反

  前不久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杭州的妈妈为了治好7岁女儿的拖延症,把看电视的时长作为奖惩,结果一个月以后……

  女儿做事很喜欢磨叽,比如早上6点半就叫她起来,但最后还是踩着点8点半才能踏进幼儿园。试过跟孩子好好沟通,批评过她,也罚过她,都没有什么效果,直到我发现了女儿最在乎的是每天晚上看电视的那点时间。

  于是这位妈妈把看电视的时间作为奖惩,吃一顿饭15分钟,超过1分钟就扣1分钟,反之可以增加时间。

  之后也在作业上用这种办法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一开始效果都还不错,孩子的做题效率和正确率都有提高。

  在她以为这个方法可以很好地改善女儿的拖延症时,发现了新的问题。

  女儿对看电视这个奖励非常积极,现在做任何事情前,都会问我有没有奖励,要是有的话就好好表现,没有的话就应付一下。

  在对孩子频繁地奖励后,孩子的自控能力不足,很容易出现过度使用的情况,使得被动得到奖励变为主动要求奖励,甚至还是想尽办法去和家长“谈条件”。

  加拿大的古尔弗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62名18个月至5岁幼儿的看电视、手机使用时间,结果显示,多数父母会把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作为对孩子的奖惩手段。

  和没有这种奖惩措施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每天多花20分钟在屏幕上。

  给孩子的奖励越多,TA反而背道而驰,这是很多家长的疑惑。

  02 强化物,不是一种『贿赂』

  最近陆续有收到家长的留言:已经开学近2个月了,孩子的学习节奏跟不上,希望孩子在这学期里可以不荒废时间,父母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孩子对学习更有动力,于是制定了各种奖惩方案。长时间尝试下来,最开始时孩子成绩还可以,但渐渐地,孩子就松懈了。

  其实在我看来,把类似于看电视时间作为对孩子的奖励,TA很难会有实际的进步,这更像是一种对孩子的“贿赂”。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被称为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在我们的某种行为被人肯定、或是可以为我们带来利益时,我们就会受到鼓励继续去做这件事情,当受到伤害,就会停止做这件事。在这个过程中,受强化物的影响,我们会对这个过程产生更深层次的记忆。

  奖励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奖励则是强化物。

  当我们想选择一件事或物去奖励孩子时,实际上是在选择强化物,如果运用错了的话,那就会成为了一种“贿赂”。

  正确的强化物,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是变化的,最初以孩子的目标出现,到了最后以辅助工具渐渐退出。而像看电视这种“贿赂”行为,角色定位很难改变,孩子会始终把这件事当成目标。

  如果看见孩子出现这两种情况时,就可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强化物用错了:

  ① 在做一件事时,孩子只关注最后的强化物,为了获得奖励去行动。

  ② 孩子停留在强化物上,没有它,就不肯继续往前。

  有个妈妈跟我讲了她家孩子的故事:

  在上中班的时候,我常常这么做,觉得非常好。有次开家长会看到教室后面黑板的光荣榜上,女儿获得了满满的一排五角星,比排名第二的小朋友多很多,当时我拍下了女儿的光荣榜发到了家族群里,很多人都有夸她。

  语言中,我使用的都是孩子可以看得懂的词汇,并加上了很多有趣的符号表情。那天晚上女儿一直让我再给她看看我怎么夸她的,看了好几遍,并和我多次确认“大家是不是都表扬我了。”

  对于有一定的认知,可以分得清好坏的孩子来说,像这样的强化是对孩子好行为的内在强化,能够成为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可以逐渐过渡的社会性强化,才是可以让孩子的好行为自然持续的最有效方式。

  03奖励孩子需要注意『扇贝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白鼠实验中发现,假如每隔20秒就对白鼠进行一次强化刺激,在强化之后,它的反应会停顿,随后反应速度增加,并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到达高峰。

  这说明白鼠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若停止强化,白鼠的反应就会一落千丈。

  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图像扇贝一样,所以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扇贝效应Scallop effect。

  扇贝效应告诉我们:通过奖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让个体完成任务,但固定时间的奖励并不能维持行为,在没有奖励时,个体就会“丧失热情”,随后罢工;得到奖励后,个体就“没有心思去干活”了,直到下一个奖励来临。

  运用在教育孩子中,需要注意的有两点:学习新事物时才利用“扇贝效应”,并且需要打破固定强化的时间。

  朋友的儿子小M数学作业总是不能好好完成,他妈妈就和小M约定好,每周顺利完成作业的话,可以奖励吃一次炸鸡。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小M为了得到奖励,每周都认真地完成作业。

  可是一个月不到,小M的学习热情就下降了。当最初的奖励对孩子失去了吸引力时,固定的奖励就不能再成为孩子的强化物了。

  没有规律的奖励才更加有吸引力。

  学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了强化。这个延迟强化的过程,可以变化间隔时间,使得孩子找不到规律,避免TA专心等待强化和奖励。

  像“扇贝效应”背后蕴藏的正向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运用奖惩机制可以把孩子的外在动力变为内在驱动力。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