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1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打小报告
虽说可能不被喜欢,但孩子爱打小报告,并不完全是件“坏事”。
其中的“积极”意义,我们必须看到并且予以肯定。
道德-规则意识的萌芽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观点,4岁左右,孩子的道德规则意识开始出现,一直到16岁,他们的道德规则体系才逐渐发展成熟。
在道德规则意识开始萌芽的阶段(幼儿园到低年级),孩子喜欢打小报告,跟品性无关,只是他们认为“这件事是错的,就要被制止”。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关心错误发生的“动机”,他们只看“结果”。他要告诉权威人士(父母、老师等等),他认为做错了事情就要被惩罚,就要被揭发(告状)。
小川在幼儿园时,有过类似的情况。那时教他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还教给他一首过马路的歌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我要等一等。”
后来,小川看到有人闯红灯,会大声告诉我(那时在他眼里,妈妈是很有权威的人):“妈妈,他没有停一停!”
我略感尴尬,但在他眼里,自己的小报告是一种“维护正义”的行为。
小学低年级,各种“维护正义”的小报告也很常见,比如告诉老师“他没有排队”、“他不值日”、“他吃饭的时候浪费粮食”等等。
这种对别人的“告发”,大多不含恶意,只是孩子萌发规则意识的一种自然表现。它会随着儿童心理的逐渐发展,到小学高年级,他们更灵活地掌握规则时开始慢慢褪去。
所以,很多时候,即使不作任何干涉,孩子爱打小报告的行为,都会自然消失,不必过于担心。
寻求老师的关注和表扬
除了“道德规则意识”使然,爱打小报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幼儿园以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天然的“向师性”特点。他们有尊敬老师、愿意接受老师教导的心理倾向,还会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
在他们眼中,打小报告正是一种得到老师关注和肯定的“有效”方式。
当孩子跟老师说:“老师,小明吃饭前没有洗手!”其实孩子的潜台词是:“老师,你看我洗手了,我是个好孩子!”
所以,打小报告并不是孩子的本意,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才是孩子们真正想要的。
让别人停止做困扰自己的事情
还有一种打小报告的情况,含有“警示”的意味。
小孩子的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等能力都在建设当中,出现不礼貌的行为很常见,比如拿人的东西,说不好听的话(比如起外号等),甚至动手打别人等等。
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孩子跟老师告状,只是希望借此警告对方,“别再做这些事了,我不喜欢!”
让大人来解决问题
一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的哭声就能帮他们解决一切问题,然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方式都屡试不爽。
虽然他们需要慢慢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是更喜欢把问题“扔”给成年人。因为这样对他们来说更简单。
有时孩子告状,比如,告诉小明妈妈:“阿姨,小明拿了我的书。”他只是把问题丢给别人,希望别人能帮他处理这个问题。
2
打小报告可以,但太多就需要干涉了
分析清楚孩子爱打小报告背后的诉求或原因,大体上就明确了应对的策略。
不要一味否定、阻止孩子的小报告
在“道德规则意识”萌芽、发展的关键期,孩子打小报告是出于对道德、规则的敬畏和维护,如果我们一味地否定阻止他的行为,会让他对道德、规则产生怀疑,甚至做出违背的尝试。
比如,小川大声告诉我有人闯红灯,如果我制止他的正义行为,可能会降低他对交通规则的敬畏,甚至萌生“别人可以不遵守,我也可以”的危险想法。
所以,我总是会小声肯定他说:“那样做确实是不对的,也很危险。”
发现背后可能隐藏的问题
孩子频繁地跟老师、父母等“权威人士”打小报告,可能是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提示。
之前有位读者留言说,孩子升幼儿园,因为合班换了新的班主任,孩子不停跟老师报告肚痛、头痛......老师都觉得有些烦了。
第一,我们要考虑到孩子身体真的不舒服的可能性;排除了身体因素之后,再尝试透过孩子反常的行为,挖掘她这样做的原因,是不是在幼儿园遇到了困难?
当孩子频繁地告诉老师、告诉我们某个同学欺负他,不要觉得他小题大做,更要认真判断孩子真的遇到困难的可能性。
和孩子好好聊聊,问问他为什么要打小报告。
让孩子练习自己解决问题
但大多数时候,孩子报告的事情,都不是很严重的事情。我们可以鼓励他先尝试自己解决。
比如,受某个同学欺负了(远不到霸凌的程度),被抢了东西、被骂或被打了一下。
我们可以问问孩子,在告诉老师或同学家长之前,你自己能尝试解决吗?
比如,拿出气势来,直接跟对方表达自己的态度,“不要打我的胳膊!”;在相互不伤害的前提下,适当地武斗一下;或者和其他同学组成小团队,壮大自己的声势等等。
如果对方还不停止,我们也要让孩子明白,“你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因为总有些事情是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父母、老师有责任帮助和保护他们。
只不过要区分的是,寻求帮助,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未果,而不是遇到事情就直接“扔”给大人。
换句话说,就是教会孩子区分这两种说法:“老师,小明打我!”和“老师,小明打了我,我已经跟他说了,可他还打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该打的小报告,鼓励孩子一定要打
老打小报告,不是让老师喜欢的正确方法
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是不会拒绝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他们不是讨厌、不喜欢孩子打小报告,而是无力解决那么多本来孩子自己可以解决,或者无伤大雅的小事。
所以,我们才要告诉孩子遇到事情,先尝试自己解决,不行再报告老师。
更重要的是,告诉他,虽然理解他想获得老师认可和喜欢的心情,但老打小报告并不是正确的方法。
老师其实喜欢这样的学生:
学习认真、成绩好的;
上课专注听讲、作业认真完成;
能和同学好好相处;
穿着干净整洁;
喜欢和老师交流,但不要太狂;
能接受老师的劝说,不耍无赖;
你做的好与不好,老师都看在眼里了,不需要事事报告;更不能拿别人的不好,来衬托自己的好。
如果你家的孩子也很爱打小报告,不要简单粗暴地否定批评他,保护他弥足珍贵的道德规则意识;不用过于担心他会不受欢迎;弄清背后的原因,也许是他正需要帮助,也许这是培养他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
别小看了孩子任何一个反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