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案例1.幼儿园里的乖乖女变成家里的娇娇女
安琪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在幼儿园各方面表现都很棒,吃饭、入厕、穿脱衣服、鞋子都能自理,还经常帮助别人,因此,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是老师眼中能干的乖乖女;而在家中,乖乖女就变成了娇娇女,由于爷爷奶奶的宠爱,向来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不如意,就撒娇、哭闹。
安琪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表现截然不同,首先是由她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幼儿园和家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孩子年幼,自控能力差,对家长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她的行为有所制约,每位老师要照顾那么多孩子,不可能每个孩子的每件事情都要由老师来包办代替,所以,许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来做。缺少了依靠,孩子只能自己动手。还有孩子在一起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快慢之差,对错之别,老师会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表扬,对表现一般的孩子也会给与鼓励,这样表现得好的孩子会越来越好,表现一般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都做得很好,再加上老师的鼓励也会不断进步。
其次就是家长的原因。爷爷奶奶的溺爱、放松要求、保护过多、对孩子包办代替、教育方法不得当以及忽视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都导致了孩子在家与在幼儿园的不一致行为。
许多孩子都存在这种在幼儿园里听话,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在老师心目中是好孩子,可回到家里却变得任性、娇惯、自主性差,事事让父母代替,处处依赖父母,在家与在幼儿园大相径庭的行为。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表现得一样好呢?
(1)正确地爱孩子。
溺爱孩子,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从爷爷奶奶本意来讲是爱孩子,可实际上却害了孩子。由于溺爱,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孩子本来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却让大人代替,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因此,爷爷奶奶既要爱孩子,更要负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对待孩子,把爱与教育结合起来。
(2)不要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爷爷奶奶总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因此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动手,一切代劳;或怕让孩子自己做事会惹出许多麻烦,为了省时省事,就事事包办。这样做一方面影响了孩子应有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滋长了他过分的依赖心理,使他缺乏进取心。
爷爷奶奶应注意,孩子能做的事,决不包办代替,信任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积极创造条件,锻炼孩子的能力和自觉性。
(3)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鼓励孩子,让其感受大人对她的期望。
(4)保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是保证孩子教育一惯性的重要方法。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孩子回到家以后,不能放纵,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纪律来约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5)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请老师帮助教育。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孩子期待着老师和伙伴的认可。家长可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客观地反映给老师,如孩子在家表现不好,要求老师帮助教育;孩子有进步时,则请老师及时鼓励,在集体中给予表扬,使其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在家里和幼儿园中一惯性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格。
案例2.替孩子玩玩具的姥姥
小小被送到幼儿园之后,老师发现这个孩子什么都不肯做,不光不肯叠自己的小被小褥,就连游戏也不玩,别的孩子玩的时候,他在一边巡视和指挥:“你,站这边;你,到那儿去;你,玩给我看。”小朋友都很烦他。
老师做了一次家访,才明白了问题的症结。原来小小的父母因为工作忙碌,把孩子交给姥姥姥爷抚养。两位老人对孙儿十分娇惯,玩玩具都怕伤着孩子,总是姥姥玩给他看,“替他玩”。老师家访时,姥姥还一边和老师说话,一边替小小玩变形金刚。小小看着变形金刚在姥姥手里花样百出,兴奋地大叫。但是让他自己玩,他却一个劲地退缩,不知道从何下手。
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而姥姥怕伤着孩子,便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去做,如果孩子的动手能力差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哪个更得不偿失?
对孩子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孩子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自己叠被子、第一次系红领巾,第一次洗鞋子……这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对孩子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孩子走向独立的信心和进程。姥姥怕小小受伤而剥夺了他太多第一次自己做事的机会,甚至包括孩子自己动手玩玩具,这样做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丧失了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勇气,而且养成孩子懒惰、笨拙的毛病。
这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动手技能,如抓、握、倒、挤、夹、敲、剪等;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穿脱和整理衣服、梳头、洗脸、洗手帕等;照顾环境能力,比如扫地、擦桌子、切水果、分碗筷、收拾玩具、拔草、浇花等,这样做既能锻炼动手能力,又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动手能力应从婴幼儿开始,三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比较自如,还能够掌握一些精细动作,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要在此时抓紧培养。同时还要利用幼儿好模仿的特点,鼓励支持幼儿模仿大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