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第一,表扬要具体而细致。
经常听到妈妈表扬孩子说“你真棒” 、“你真聪明”,还有的老师说“你太厉害 了”,这些表扬都是针对孩子整体性的判断, 强调他的个人能力。这样的表扬方式偶尔用一用没问题。但是需要注意:孩子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比较肤浅、片面,经常受到这样的表扬,容易理解为对自己能力的全面肯定,听到 表扬、鼓励就很容易感到满足,甚至时不时地炫耀自己得到的表扬,比较爱“翘尾巴”。这样一旦遇到挫折,他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很容易发展为对自己能力的全面否定,从而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
所以,我们表扬孩子越具体,孩子就越会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下完棋后,自己把棋子放进棋盒,小板凳整齐摆好。如果这时大人只是说: “你今天表现不错。”这样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是指什么;我 们不妨说:“你今天把棋子收好,板凳摆得这么整齐,所以我要表扬你!”
第二,表扬行为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只表扬结果,也是我们容易犯的错误。例如,小朋友下棋又赢了,老师会在对局记录上加上小红花,或者给予奖励;孩子参加级位赛成功升级,妈妈会拿着级位证书炫耀。这些行为都是表扬结果,它们会让孩子觉得老师和妈妈只重视结果,那么我一定要赢,不能输,只要赢了,怎么样都可以。
正确的做法是表扬孩子的行为过程。如下棋赢了,老师可以说:“你今天下棋很认真, 认真思考了,所以取得了胜利,老师要表扬你今天的认真思考。”孩子成功升级,妈妈可以找出获胜过程中的主要原因表扬他:“你今天比赛连赢两局后,一点也没有骄傲,所以第三 局也赢了,成功升级,妈妈很开心。”或者: “今天比赛这么紧张,你一点也不怕,冷静而勇敢,妈妈真高兴!”
经常受到这种表扬的孩子,他们就会明白:某一行为的结果并不等于对自己能力的全面肯定或否定,除了结果,自己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方法也是值得赞许的,哪怕是失败了,他也不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而会总结经验教训,下次做得更好些。这样,他就逐渐学会了直面困难,勇于克服,学会了不以成败论英雄,也学会了勇敢地承担失败。
第三,表扬要及时。
小朋友的思维很有跳跃性,现在做的事情过一会儿就不记得了,而且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所以,当他的一个行为值得表扬时,一定要及时表扬,这样来强化他好的行为。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更起不到强化作用了。
围棋课堂同样如此,孩子下对了一步棋,一发现就要表扬“嗯,不错,这是双打吃,你已经学会双打吃了”、“‘你太棒了!这么难的滚打包收都一步不错地完成了,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孩子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下次看到这种棋形马上就会想起老师表扬过自己,也就真的学会了。
第四,发自内心的表扬,而不能敷衍。
工作繁忙的父母很容易将对孩子的表扬流于形式,孩子叽叽喳喳跟你说他的好人好事, 希望得到你的表扬,你却随口一句“哦,知道 了,表现不错”,眼睛盯着手机或电脑,看都不看孩子一眼;也有的家长表扬孩子每次都是重复的几句话,重复的几种方式;还有的家 长,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事都勉强表扬,自以为这就是赏识教育了。
别看孩子小,他们很敏感的,很容易分辨出爸爸妈妈的表扬是真心的还是敷衍的。工作再忙,孩子和我们说他的精彩故事,我们一定要耐心听完,然后看着他的眼睛发自内心地表扬他;表扬他时要结合地点、时间、场合,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扬,这样让孩子觉得我的努力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认同,我还要更努力,得 到下一个不一样的表扬。不管孩子做什么事, 父母都表扬的话,会让孩子产生混乱的是非观念,养成只听好话,虚荣,受不了批评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