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孩子有这种表现,说明已经被惯坏了

时间:2019-10-1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1

  惯出来的“玻璃心”

  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即使对育儿知识如数家珍,但现实与理论总是背道而驰,自己仍然管不住孩子。

  我见过很多家庭,都将孩子当作了家庭的中心。

  不管是老人还是父母,独宠孩子一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没有还想着法子给。

  如此一来,孩子只懂索取和享受,形成依赖性,一旦遇到拒绝或批评,很容易产生挫败感,有的孩子还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

  新闻里经常出现一些孩子,不顺心就大发脾气、骂几句就离家出走、不给玩手机就跳河.....其实大多数都是家人娇惯出来

  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中说:"你知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 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一个说不得骂不得的孩子,未来很难“扛得住事儿”,毕竟在外面的世界,没有人哄着他。

  2

  夸出来的“玻璃心”

  孩子需要赞扬,这一点毋庸置疑,关键是父母如何称赞。

  有不少父母常无条件地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夸:

  “宝贝真棒!”、“你真聪明!”

  渐渐地,父母发现,越是这样称赞孩子,孩子开始不能接受任何批评,受不得一点委屈,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没受到表扬,眼泪就往下掉。

  其实,夸孩子也是技术活,如果只是笼统地夸孩子聪明、真棒、真乖,而不指出他到底是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好,这样孩子遇到失败,就很容易将其归咎于自己的天赋或能力,陷入挫败感之中。

  表扬太多也是一种伤害。把孩子捧得越高,孩子失败的落差就越大。

  爱孩子、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可孩子总有离开父母的一天。

  当孩子独自面对世界的时候,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溺爱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不仅折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也亲手为孩子酿了一碗“苦果”。

  3

  丹尼尔·戈尔曼在《社交商》中写到:

  家长要做的不是帮孩子避免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而是要教会孩子在经历挫折和痛苦之后尽快恢复平静。

  在社交活动中,一个孩子能够经受住别人的情绪风暴并且重新修复与他们的交流的能力,对他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

  漫漫成长道路上,没有谁能够一生顺遂,总会遭遇点挫折和失败,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因为批评不是让你不行,而是让你更行。

  面对孩子的“玻璃心”,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他们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只是展现自己最真实的情绪。

  父母们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但这并不代表纵容他的“行为”。比如:当孩子打人、摔东西了,我们应该拥抱孩子,对他们的情绪表示理解,等孩子情绪过后,再跟孩子好好说话,耐心教导。

  父母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懂得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纾解,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

  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父母的关爱,家庭的和谐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孩子虽小,但情感神经却是异常的敏锐。

  经常吵架的父母,孩子会敏感地感知到大人的坏情绪,愤怒、焦虑会让孩子恐惧,长期生活在恐惧中的孩子更易缺乏安全感;

  而相敬如宾的恩爱父母,会让整个家庭明媚、温馨,在爱里成长的孩子自然安全感满满啦~

  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不当着孩子面争吵,这样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帮助孩子远离“玻璃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长要学会放手

  无论孩子多大,在父母眼里始终都是个孩子。

  父母总认为替孩子包办一切,就是对孩子好。可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终有长大的一天,要独自去面对世界,去承担人生的重量。

  父母无法替代孩子成长,也无法陪伴孩子一生。

  只有适时地放手,培养孩子独立处事的能力,孩子才会更加地坚强;只有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和宽容,孩子才能更自信地走向未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

  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学会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与其成为孩子的大树,为他遮风挡雨,不如成为他成长路上的推手,让生活中的磨炼,为孩子提供成长的养料,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参天大树,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