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9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袁咏仪曾经在节目中谈到过一件关于儿子的事情。
她说儿子很小的时候,就一直闹着要买只小狗养,但袁咏仪一直觉得他年纪太小,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么养好小狗呢?于是接连几次拒绝了儿子的请求。
直到儿子七岁时还坚持着,袁咏仪才终于决定买一只小狗回家。
她先带儿子到了一家宠物店,但等到达之时,袁咏仪却没有让儿子去挑选,而是先让他收拾狗屎。
儿子看就要买狗了,就很积极地表现,很快就完成了。但这只是一个小考验,袁咏仪并未当即买下。
第二天,袁咏仪又带着儿子到了这家宠物店,又让他去收拾狗屎,儿子这次也没有犹豫,很快做好了。
袁咏仪见此情况,才让儿子挑选最喜欢的那一只。
01教孩子“换取”而非“索取”,才能具备责任担当
其实,袁咏仪的教育理念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孩子想要某种东西时,记得要教给他的不是“索取”,而是“换取”。
袁咏仪这么做的原因,是让儿子知道这只小狗是多么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爱护,同时也让他知道养狗也意味着承担义务。
袁咏仪的此种做法,就是希望儿子可以长成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现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极大丰富,好多家长在孩子的吃穿住行等方面也非常大方,力求给孩子最好的。
一是好多家长自己小时候并未享受到这种生活,所以不想孩子和自己一样;二是似乎“富养”的观念也越来越流行了。
还有很多家长认为,在较为充裕的物质条件下生活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变得小气,能成为慷慨大方的人。
可也要记得别让孩子养成一味索取的习惯,如果只要孩子张嘴要父母就给,可能不利于身心发展。
02为何不能让孩子“索取”?
1)一味索取的孩子不懂得何为珍惜
有种普遍的观点是:“人们普遍不会珍惜那些轻易得到的东西”。
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物权概念,父母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的需求。
尤其是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会接触到更多同龄的孩子,对于玩具和一些其它喜欢的物品的占有欲也会加强。
其实,这也是种正常现象,既然别人有好玩的,自己也要向父母“索取”。
所有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也都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愿望。
可家长们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如果孩子太快得到某样东西,也可能不会珍惜。
因而当孩子表达愿望时,家长的态度也尤为重要。
▼当孩子提出要求,父母应当怎么做?
第一步:判断必要性
首先要做的,就是判断孩子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情况,是不是一定需要的。
然后,再判断孩子是否有类似的东西,有没有再购买的必要性。
最后,再判断这样东西会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到底是利于孩子还是会让孩子分心影响学习。
第二步:判断孩子的重视程度
首先尽量让孩子描述他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以此判断孩子是三分热度还是真的了解。
然后,询问孩子要这件东西的理由是什么,如果理由充分可以满足,如果不充分也别直接拒绝,但要记得告诉孩子拒绝的理由是什么。
最后一点是对家长的要求,既然答应了就一定履行约定,避免孩子产生不信任的情绪。
孩子的健康成长,肯定离不开家长的教育。想得到某样东西也一定要付出努力,避免有不珍惜和爱护的情况。
2)只会索取的孩子不懂得付出
有专家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对此予以佐证。比如弱小的生物通过示弱得到同情后,才能获得资源。
这项技能,很多孩子从小便会。比如只要哭闹,家长的意志力就会变得十分不坚定,然后出于心软同意孩子的请求。
如果这一次成功了,那孩子下一次仍会尝试此种做法。
但是,等价一直以来就是交换的基本原则,如果孩子未经付出,只是哭闹就能获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付出。
家长可不能养成孩子的这种习惯,否则日后教育起来就更加麻烦了。
03索取还会带来“连锁效应”
孩子如果一直保持着索取的习惯,总有一天欲望的沟壑会难以被填平。
当父母无法满足他们的时候,索取也将会带来更多的“连锁效应”,比如让孩子产生以下更多不好的习惯。
情景一:顺手牵羊
荣荣有一次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时,很快就被包装的花花绿绿的糖果吸引了注意力。
但由于他已经有蛀牙了,即使一直哭闹,妈妈也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等到结账出去时,超市门口的感应器却突然响了起来,原来荣荣竟偷偷拿出了一个棒棒糖。
荣荣妈见此情况十分自责,都怪自己太宠溺孩子了,平时没怎么拒绝过孩子的请求,这才让他为了得到东西而犯错。
情景二:得不到就抢
有一次,小米妈妈突然接到班主任的告状电话,原来是儿子因为抢同学的游戏机玩而打架了。
小米这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自己几天前没有满足儿子买游戏机的要求,这才导致情况发生。
儿子却还不以为然,还说你不给我买,我只能抢他的玩了,并未认识到自己错误的重要性。
但如果小米妈妈满足要求了呢?又会让孩子更加纵容和霸道。
因而,关于孩子的“获得欲”,家长一定要从小开始教育,不要等到孩子已经养成了索取的习惯再来纠正,这时已经演变成疑难杂症了。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东西想要就能得到的呢?家长要做出引导。
04教孩子“换取”的重要性大于“索取”
孩子想要东西时,要让他知道凡事来之不易,并以换取作为代价再得到。
很多家长也知道这个道理,比如要孩子做家务才给零用钱,这样做既可以培养责任感,又可以帮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但这样做的一种弊端是,容易让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并将家务与金钱直接联系在一起,变得“市侩”起来。
因此,在“换取”的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分寸,不要一味将其当做教育宝典。
▼父母谨记三原则:
✔等价原则
象征性的付出肯定是毫无意义的,一定要让孩子付出相应的努力,并领悟出“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家长可以制定关于价格的基础换算规则,让孩子根据想要的程度或是物品的价钱进行劳动。
✔事先约定换取的规则
如果和孩子约定做好某样工作,就可以玩游戏,那么当孩子达不到要求就而大哭时,家长也别心软,以免前功尽弃。
家长的原则一定要坚定,不要让孩子有机可趁。
✔以换取培养孩子责任感
这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明确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义务,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出努力。
总而言之,孩子本身缺乏对物质和事物的鉴别能力,需要家长合理地加以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