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孩子退缩行为多半后天养成,“鼠变效应”影响甚大

时间:2019-08-2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在孩子长大要上幼儿园或者接触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很多家长们总会面临“我家孩子胆子有点小怎么办?”的困扰,也有家长说孩子胆小是在自我保护,不用担心。

  但其实,孩子在0-3岁时正在构建对世界与自我认知的安全感,所谓的胆小是在情理之中的,但3岁以后,若孩子还是出现明显的胆小行为,便不再属于正常现象的范畴,家长也该引起注意了。

  幼年时孩子们的胆小大概表现在怕鸣笛,怕闪电,怕黑,怕自己一个人等。再到后来会害怕和别人说话,害怕接触新环境,害怕离开父母,而这种行为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胆小。

  专家称孩子的这类现象叫做“退缩行为”。而这种由原先的正常应激反应变为一个孩子自身的人格缺陷,称之为“鼠变效应”。

  家长对于胆小的年龄界定不清,孩子极易发生“鼠变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早在不经意间为孩子的“退缩行为”作下了铺垫。丽丽在幼儿园期间不爱与其他小伙伴玩耍,老师与她说话也爱答不理,总是自己一个人在小角落里抱着洋娃娃哭。

  幼儿园老师见状忙向丽丽妈妈反应了情况,可妈妈却很诧异,“孩子一向很活泼好动,去幼儿园也很听话,家里的小老虎怎么去学校变成了小猫咪?”这是丽丽妈妈当时最真实的反应,也是很多家长对孩子胆小年龄介定不清而忽视的问题。

  像丽丽这般不爱与人交流,在家却很活泼的表现就是一部分孩子胆小的真实写照。原本家长们以为孩子的文静懂事,其实都是孩子“退缩行为”的表现。

  不只怕黑才叫做胆小,“退缩行为”表现远不止这些,家长要认清!

  表现一:在接触新的或陌生环境时,易产生极度不适的心理。

  表现二:社交能力弱,在小孩子年龄阶段方面,主要表现为“不合群”。

  表现三:内心自卑,不敢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表现四:缺乏独立性人格,往往随大流,没有主见。

  这些“退缩行为”表现,也正是孩子们经过“鼠变效应”后的真实现状与切实危害。古罗马哲学家辛尼加说,所有的残忍都是由胆怯而产生的。因为胆小而产生的“退缩行为”可见,对孩子们的影响有多重要。

  那么究其根本,到底是什么致使孩子步步紧逼地走向“退缩行为”,而引发“鼠变效应”的呢?

  “鼠变效应”真正的幕后黑手,先天和后天的诱因一个都不能少

  1)先天更容易被忽视

  每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实早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形成了自己的气质特征。气质无所谓好坏,但是真真切切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活动。

  气质一般分为四种类型:抑郁质、胆汁质、黏液质和多血质。

  其中这类抑郁质的宝宝,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在困难面前优柔寡断,容易产生畏惧心理。

  2)后天更容易雪上加霜,不可逆

  过于溺爱的成长环境:对于独生家庭来说,集家中老人及父母的宠爱于一身,凡是包办到底。孩子从小无忧无虑,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而当需要自己独当一面时手无足措,但在日常家中却显现不出来。隐形的“退缩行为”更值得家长们多加注意。

  父母的过分限制管教:孩子们调皮捣蛋,家长们总会多些管教。但在管教的同时往往忘记了这也是孩子性格养成的进行时。

  当孩子习惯“这不让干,那不让干”的成长模式时,做事情畏手畏脚,自然会变得胆小了。

  犯错后过多的不当指责:人们往往受挫后都会对原先的事情产生畏惧,孩子的心思单纯,受挫后的表现会更强于成年人。

  孩子在犯错后,父母不当的严厉指责会带给孩子更多心理上的阴影。在此之后,由于要预先承担偌大的后果,而对新生或陌生的事情产生畏惧心理不可自拔。

  缺乏父亲的陪伴:据调查研究显示,近七成的孩子在单亲妈妈的抚养下胆小怕事,性格懦弱。这并不是否认妈妈们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而是妈妈们习惯用女性原则去引导孩子,孩子们多温顺乖巧,却少些爸爸们的勇敢与刚性。

  假如妈妈是阴柔的月亮,爸爸是活泼的太阳,孩子在月亮的招抚下是很难长成阳光少年的。

  不论是先天气质还是后天教养方式,对孩子胆小发生“鼠变效应”都有很明显的影响。托马斯·查斯的拟合度研究表明,孩子的气质伴随着敏感而个性化的抚养方式,是不断往积极的方向改变的。这说明,“鼠变效应”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导致的。

  “鼠变效应”形成后如何逆转,家长的改变很重要

  某教育学家谈到:即便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也可以在教育下尝试新的应对方式,而非总是被动和忍让。

​​​​​​​

  教会孩子选择新方式有效地应对“强横”,才是家长们最应该做的。

  一:创设良好的培育环境

  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孩子的性格现状,切忌用否定的态度评判孩子,否则会更加重孩子的胆怯心理。耐心引导孩子,并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多多创设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环境,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共同解决问题。长时间的和外界接触后,社会化技能会逐渐提高,孩子对于新生的陌生环境也就不再那么胆怯了。

  二:注重父母的双向教育

  母亲作为“善人”,父亲作为“恶人”:孩子在困难面前的畏惧不前,妈妈们应该对孩子施以鼓励与精神上的支持,让孩子明白即使犯错了,妈妈也不会过分苛责。

  爸爸们则应该在孩子遇到些许困难就痛哭流涕时,对孩子多些警醒,让孩子明白不要懦弱而是应该勇敢地面对难题。

  小贴士:家中的“善”“恶”“柔”“硬”更应该依据自家宝宝的性格情况来揉捏把控,这样父母的双向教育会让孩子不但温顺善良,又能够勇敢阳光地面对困难,不畏惧。

  三:多点鼓励多份耐心

  在慢慢引导孩子走出“鼠变效应”时,不仅要细心观察孩子处事和心理的细微变化,还要耐心地陪伴孩子。不忽视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在初有成效时多加鼓励。

  家长的鼓励就像孩子的垫脚石,切忌急于求成,孩子每次小心翼翼地迈出一步时都在向勇敢更加靠近,孩子的自信心慢慢构建起来内心也会变得强大起来。

  愿家长们放开羁绊孩子的手,让孩子接受生活中更多的磨练。相信孩子们在家长们的陪伴下,定能够克服重重畏惧,变得勇敢大胆,阳光茁壮地成长成才!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