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1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没有狗血的剧情,也没有令人恨得牙痒痒的反派角色,更多的是从亲子关系上,展现出了3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各自的思考与收获。
电视剧中陶虹饰演的妈妈,因为早年离婚,所以把生活重心更多的倾向在了女儿身上,关心女儿的思想,关心女儿的生活,也关心女儿的思想,几乎是对女儿的一切都试图插手干涉。
女儿喜欢的模型,因为与学习无关,没收!
女儿去天文馆演讲,因为会影响学习,不允许!
这还不算什么,她还给女儿的房间加了隔音,装了窗帘,这样自己就能够通过玻璃墙来观察女儿的一举一动了,恨不得女儿一天24小时全部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生活。而且,她还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你是妈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可以说,从生活的照顾上陶虹是位好妈妈,但是这份好,实在是太让人无法接受了些。更加准确的说,陶虹更多的是借着关心的名义,对孩子进行24小时的监控!而且她说的那句口头禅,更是堵死了孩子交流的欲望。
想要把孩子完全的攥在自己手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成长。这一幕,想想就有点不寒而栗。孩子的成长就像是一棵小树,作为爸爸妈妈,只要帮助着清理一下树枝树杈,让他们能够笔直的长大长高就好了,如果一刻不停浇水的话,只能是事与愿违。
生活中也不乏和陶虹一样的妈妈,她们对孩子很关心,甚至关心的过了度。
这些妈妈们对孩子是非常重视
生活中,孩子刚上了滑梯,就在下面大声叮嘱着,要抓牢扶好别摔下来了;孩子端起了碗,就叠声嘱咐,要慢点吃,要吹凉了再吃;带孩子出门,那是牢牢的抓着孩子,生怕一个疏忽,调皮的孩子就有什么事故发生。
在学习中也是这样,时不时地给老师打电话,发微信询问孩子的情况;孩子在幼儿园稍微被欺负了一点的话,妈妈就火冒三丈,直接找老师说这件事情去了;孩子在幼儿园没吃饱,第二天马上就怼老师,是不是我们的伙食费交的不够啊之类的......
对于这样的爸爸妈妈,有一个很形象的名词叫做“直升机父母”。
第一次听说“直升机父母”这个名词,是从《让孩子远离焦虑》这本书看到的,书里面是这样写的:所谓“直升机父母”,就是像直升机一样徘徊在孩子周围,不断确认孩子的状况。
人民日报也专门发微博说了,有一类家长,像直升机一样,随时盘旋在孩子上空,TA一遇到困难就马上降落,为孩子解围。
这样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控制欲,已经达到了一个无所不至的地步,几乎是孩子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监控着孩子的所有行为,不想让孩子受一点伤害,也不想让孩子走一点弯路,几乎是竭尽所能的提供者自己能提供的所有保护。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直升机父母是怎样毁掉孩子的
《小欢喜》中陶虹的女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崩溃到大哭,冲着妈妈大声的喊出了“我讨厌你!”的话语。为人父母,最悲伤的事情莫过于此。当然,这只是电视节目中的表现,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直升机父母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讲,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被保护的孩子没有了求知欲
对于孩子来说,求知欲是支持着他们不断学习,不断了解,不断进步的最基本能力。
孩子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摔掉了碗,饭菜撒了一地。这对于他们来说,接下来的一切就是求知欲的开始:为什么会摔掉碗呢?下次怎么拿才能抓牢呢?这些事情,孩子都会自己想,并且会自己尝试,甚至还会偷偷的学习爸爸妈妈的姿势,一次两次三次,慢慢的孩子就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
而直升机父母呢,觉得孩子很麻烦,直接伸出了双手,重新盛了一碗饭,开始自己喂孩子去了。看上去是省了点事,不会因为孩子的不熟练而收拾地面。但是同时,孩子失去了探索怎么做才会更好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不仅仅不去做了,想都不会去想了。
反正什么事情都有爸爸妈妈帮忙,当孩子习惯了被帮忙的话,内心中督促他们进步的好奇心,渐渐地就消失了。
被保护的孩子很难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过程,更多的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尝试,不断的错误,不断的总结,才能最终不断的进步。
而直升机父母呢?直接包办了孩子的一切,看上去是为孩子好,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的成长。实际上呢?却是把孩子应该去尝试,应该去总结的机会剥夺了。更可怕的是,直升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安排来成长,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稍微有些偏离,就会被责骂,或者是被一句“我都是为你好”而绑架。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把一只小鸟关在一个笼子里面,笼子的门稍微开了一点点。刚开始的时候,这只小鸟本能的会去尝试着从这个门出去,但是,每次自己的尝试都会以被们狠狠的夹一下告终。最后演变成了,只要笼子门有点声音,小鸟就会痛苦的叫起来。
这时候,就算是笼门大开,小鸟也不会尝试着飞出去了。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能”,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每次小鸟尝试着出去,就像是孩子们尝试着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结果爸爸妈妈呢,就像是那个笼门一样,狠狠的关上。时间一长,孩子在遇到问题以后,就会本能的退后,并且告诉自己“我不行”、“我不能”。
被保护的孩子学习也不会很好
直升机父母更多的是表现在孩子的学习上。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们在孩子还没有自主选择意识的时候,就自作主张的给孩子安排好了一切,从刚怀孕后的胎教,到出生后的早教,再到后来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全部按照爸爸妈妈们的想法去实现。而且他们更是把孩子的成绩看做了自己的教育是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
一方面,这种自以为是的付出,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想要的,而是被迫接受的。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不会有太大的阻力。但是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各种各样的亲子矛盾就出现了。被迫的学习,会让孩子觉得学习只是为了爸爸妈妈学,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甚至会演变成为逃学辍学等。
另外一方面,爸爸妈妈这样的越俎代庖,会让孩子模糊了学习的概念,以为学习这件事情,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爸爸妈妈。这种心态一经产生,对孩子学习主动性的打击是很大 的,而且越往后,影响越大。
被保护长大的孩子,性格会不好
很多的心理学家都有孩子的心理发展理论,而不管是哪一个流派的理论,都认为幼儿期和童年期,是一个孩子最关键的时期,包括安全感,独立性等性格都是从这个时候形成的。
直升机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的话,就会造就出一个个的熊孩子,目中无人,什么事情都是以自己为主,性格扭曲,日后很难与别的孩子和谐相处。
直升机父母对孩子过分打击的话,就会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干什么事情都会觉得自己做不好,到了学校以后也是这样,别人轻轻松松能做到的事情,自己费了半天得力都做不到,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自卑感。
直升机父母如果经常督促孩子的话,很多孩子在达不到爸爸妈妈期待的时候,直接就自暴自弃,变成了真的慢性子。
所以说,直升机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心理学家研究结果显示,那些直升机父母带出来的孩子,会表现得更加焦虑,更加自卑,独立自主能力更加的差。这些方面,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了。
如何避免自己成为直升机父母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不要成为直升机父母呢?
放下焦虑
接大多数的直升机父母,一直都处在一个很焦虑的状态。他们总是害怕孩子因为小,能力不足,见识不够,会做不好一些事情,会走很多弯路,甚至会因此而受到伤害。所以,基于为人父母的本能,他们会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让孩子跌倒的次数少一些。
实际上,老天是公平的,孩子成长时少吃的苦,长大后都会变成亏,需要一个不落的重新面对。所以,那些看上去是为了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开心爸爸小区有个男孩子,都2岁多了,走路还是跌跌撞撞的,动不动就摔跤。每次谈起这件事情来,她的妈妈都是无比的后悔。原来这个孩子10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尝试着自己去走路了,但是刚开始学走路,肯定是碰这里碰那里的。有一次直接碰倒了桌子角,把头都碰破了。
从那以后,他妈妈再也不让他自己走了,总是抱着。结果2岁了,他在走路上面的表现,还不如一个1岁的孩子。这时候,爸爸妈妈们也很难保护他了。
多看少说
想要避免成为直升机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要做到“多看少说”。
多看是要观察孩子的行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关键时候可以给与最精准的帮助,以及最切中要害的指导。
少说呢,就是学会适度的放手。孩子有问题是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但是事无巨细不管孩子需不需要都要过来帮助的话,就变成了“包办”;孩子不明白的时候,是需要爸爸妈妈的指导。但是如果爸爸妈妈一刻不停都在说的话,就变成了唠叨。
无论是包办,还是唠叨,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做一个懒爸爸妈妈
有的时候,不妨做一个懒爸爸妈妈。
当爸爸妈妈们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对于孩子的那些失败,就会气急败坏,发出“我为你做了这么多,结果你就给我这样的结果?”之类伤害孩子的话。这样只能是让孩子更加没有自信,让亲子关系更加糟糕。
所以,爸爸妈妈不妨懒一点。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多做点家务,可以让孩子更明白爸爸妈妈平时的不容易,可以更好的培养他们的感恩心以及责任心;多帮爸爸妈妈的忙,会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其实也需要自己的帮助,可以极大程度上强大他们的自信心。从另外一个角度上,也能够收获一个更好的亲子关系。
鼓励孩子尝试
对于一些在安全范围内的事情,不妨鼓励孩子自己去做。
犯了错,找到失误的地方,改正了再来一次就好了;受伤了,更能够深刻的明白怎样做会更好一些,以后遇上类似的事情就更加游刃有余了。
就像是开心爸爸在上面说的一样,孩子的失败是他们成长的契机,只有不断的失败,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寻找更加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样孩子才能更快更好的长大。
越是那些成功的人,越是知道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的重要性。比如李嘉诚的育儿之道就广受好评,尽管自己身位亚洲首富,但是孩子们大都是自己打工赚零用钱,也很少能享受到专车的待遇。正是这种让直升机父母咋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了很优秀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