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06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01“延迟满足”是个坑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愿望。
尤其对孩子来说,他们的愿望其实都不大,也很容易实现。面对孩子的各种愿望,父母的回应至关重要。
实际上,有些父母不满足孩子的愿望,并非真正从延迟满足的角度出发,而是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
▼大部分父母所谓的“延迟满足”,其实都是出于私心
比如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是一个玩具,本来父母觉得没什么,很快就答应了。
等到看到玩具价格时,就产生了“不合适”的想法,一个玩具几百块钱,对普通家庭来说不太值得。
于是,他们对孩子说:“这玩具不能买,你再选点别的,如果你真的那么想要,以后自己挣了钱了再买。”
父母自认为这种做法,是采用了“延迟满足”的心理。长大后,孩子自己有能力买了,想买多贵就买多贵,没人管。
可现在不行,满足孩子就是在纵容孩子,轻易答应孩子的要求,只会让孩子的要求原来越高,那时候想要管教就难了。
事实上,等到孩子长大后,确实有能力买各种各样的玩具,只是那时的乐趣会大不如前。
玩具是和童年记忆一起捆绑的,那种意义是无法复制的。
大家都说,不要马上满足孩子的愿望,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耐心,让他们知道等待也是需要学习的一种能力。
可现实中大部分结果都不乐观,不少人由于童年的习惯性“延迟”,形成了不正确的消费观。
02关于“延迟满足”的全面解读
延迟满足这一理论,来源于经典的棉花糖实验。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其附属幼儿园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对象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
当时,他们给这些孩子每人一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如果15分钟后还留着这颗糖,就会奖励两颗糖。
一些孩子还没有坚持15分钟,中途就吃完了。有些孩子为了等15分钟,通过唱歌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成功得到了奖励。
▼大部分人误解了棉花糖实验的真实结论
这个实验之所以会被广泛流传,是因为十几年后,对同一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那些能够等待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要好一些,比如教育上的成就,还有技能发展等等。
于是大家错误地认为,如果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孩子就会可能变得更加优秀。
实际上,实验的原本目的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纪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
却在这个过程中意外发现,原本就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在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上都更胜一筹。
研究小组在92年的报告中指出,4岁以下的宝宝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5岁以上的孩子处于萌芽阶段,等孩子成长到8-13岁时,就可以发展延迟满足的能力。
通过棉花糖实验可以得知,如果孩子4-5岁时具备延迟发展的能力,成就会更大。
但实验并没有说明,如果孩子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就必须要进行一定培训。
父母还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延迟满足的真正含义,是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及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做何种选择,想要得到多大的利益,终归还是看孩子自己的意愿。
是否延迟满足,是个人的选择,而非父母强制性对孩子进行要求。
但在这个“坑”边,还有多少父母在傻傻徘徊呢?别再死磕这个理论了,你可能正在毁掉孩子的安全感和金钱观!
03刻意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有何危害?
1)孩子长期“得不到”,会失去对利弊的真实辨别能力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怎么做才能让羊群不吃新鲜的草,而去吃发霉的草呢?
很简单,只要刻意把发霉的草堆在栅栏外,制造出没有粮食的假象。
粮食短缺的焦虑,会让羊群拼命去争那些发霉的草,而对脚下新鲜的草视而不见。
一个吃饱的孩子很难被一颗糖打动,但那些很少被满足的孩子,却可能为了一颗糖付出你想象不到的代价。
2)欲望过分膨胀
一个孩子的愿望如果总是得不到满足,或总被拖延,这种不满足的记忆会一直留在孩心里。
这种记忆其实是很难被时间平复的,反而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加大孩子的不安全感。
长大后为了弥补心里缺失的安全感,孩子可能会不断填充自己的欲望。很多人贪钱,自己不用,却喜欢存着,实际上就是小时候金钱没有得到满足。
正确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很关键,这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来提供。
04培养孩子自制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1)心理安全感是前提
有研究表明:孩子3岁之前,是对身边养育者建立信任的关键时期,这时孩子的需求要及时满足,才能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
孩子会哭闹,想吃零食或是想睡觉,都是本能的要求,如果不被满足,可能会留下长期的阴影。
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自发地控制自己,不至于用欲望来填补空缺的内心。
2)父母要值得被信任
答应了给孩子买新衣服,收拾时发现孩子衣柜里衣服已经很多,就对孩子说衣服这么多,还是下次再买吧。
答应了带孩子出去玩,可自己想在家里休息,对孩子说在家里呆着好,外面太危险了。
如果父母总是言而无信,孩子心里的失望感会越发强。
不管孩子的要求是什么,只要答应了,就该做到。处在一个信守承诺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自控力才会更强。
3)对孩子的情绪需求,给予及时满足
孩子想在下雨时去外面走走,吃饭时看会雪景。这些在大人看来不太符合常理的事,其实对小孩子来说是最大的乐趣。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要一味打压,试着去理解孩子。
可以告诉他们,下雨天在外面走,可能会感冒,吃饭不专心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但不要直接拒绝。
之后,可以用拥抱等方式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孩子得知不能做的原因,自然会主动放弃。
情绪被接纳的孩子,会懂得爱和包容,和父母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这是养成自控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