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说东偏往西,该拿爱对抗的孩子怎么办?

时间:2019-08-0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简简周 / 文

  我的朋友丁当妈遇到了一个挑战。

  夏天太热,她想帮3岁的儿子把长袖外衫脱掉,可小家伙就是不肯,哪怕自己已经捂得满头大汗、浑身痱子了。

  还有,孩子不知道从哪里学会了说脏话,她觉得特别刺耳,可越是不让孩子说,孩子反而说的越来劲。

  有好几次,她简直要被气哭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确实经常会听到有父母抱怨,孩子的逆反心实在是太重了,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不让他做的事情,他偏要做,想让他做的事情呢,他反而又不愿意去做了。

  有时候,孩子甚至还会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情绪。

  大部分父母在这种情况下都很难保持平静,有时还会觉得很受伤。

  丁当妈就跟我说,她也知道孩子会有逆反期,可当孩子老是和她对着干的时候,她还是会感到生气和委屈。

  好好说也不管用,惩罚也不管用,这让她也有很深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完全不知道该拿孩子怎么办。

  我相信,这不仅仅是这位妈妈一个人面临的挑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怎么争取孩子的合作。

  孩子对着干的真相

  其实,孩子总是跟你对着干,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故意想要气你。

  孩子有可能只是想要争取主动权,也有可能是因为正陷在情绪里,没有办法理性思考,就更不要说表现出理性的行为了。

  我们不妨还原一下丁当妈和孩子沟通的这个过程。

  最近一段时间,天气确实很热,她怕孩子捂坏了,所以想让孩子把外衫脱掉。

  这个时候,孩子的反应是不脱,妈妈就着急了,下意识的想法就是,都热成这样了还这么拧,简直不可理喻,这个孩子就是故意想跟我对着干的。

  说不定,心里还会再腹诽一下有着同款“拧劲儿“的老公。

  越是这么想,她就越生气,情绪直接就上头了。感受到她情绪的孩子,自然也会反抗得更厉害。

  我建议丁当妈换个视角来重新解读孩子的行为。

  孩子不是“非要和自己对着干”,他只是想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强烈想要证明“我可以”的需求。

  有时候,如果孩子表现得“太倔”,父母可以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平时是不是替孩子做了太多的主。

  每个孩子都有自主的需要,都会想要尝试去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够自我掌控的感觉也是孩子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来源。

  否则,孩子就很容易会感到挫败。

  如果父母懂得尊重和满足孩子的这个正常需求,在生活中适当给孩子一些做选择的机会,孩子也就不再需要通过这种抗争的方式,来给自己争取主权了。

  回应孩子的需要,而不是行为

  热了可以脱衣服,这是常识,而且一个3岁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判断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了。

  如果他表现出反常识、反本能的行为,那么,他一定是有某些内在的基本需要没能得到被满足。

  就好像吃饭本该是孩子的本能,肚子饿了就要吃,所有的小动物都知道,可依然有很多孩子,吃饭成了大问题。

  因为父母的过度干预已经破坏了孩子的本能,换句话说,就是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你说,孩子能不反抗吗?

  多数孩子的“行为问题”,根源都是亲子联结的断裂。

  在遇到问题时,如果你能够透过表象看到孩子行为的本质,选择回应孩子的需要,那么,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联接就能得到重建。

  同样地,要是你只能看到表面的问题行为,就会很容易被孩子激怒,甚至采取惩罚的手段,而惩罚只会加剧亲子间联接的断裂。

  哪一种回应方式更能争取到孩子的合作,答案显而易见。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成年人都习惯把自己当作权威,老师或是家长,都会下意识地认为,让孩子听话是自己的责任。

  但是,当孩子感到自己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即便他知道你要求他这么做的目的,即便他其实也会愿意去做,但仍可能表现出抗拒。

  因为这是你的决定,不是他的。

  争取孩子合作的妙招

  注意了,我这里提到的是合作而不是听话。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合作有一个互相尊重的前提,而且是完全自愿,乐于配合的,而听话未必。

  有时候,听话的孩子很可能只是表面的顺从而已,他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其实都被压抑住了。

  那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合作呢?

  首先你需要想清楚一个问题,你希望孩子是基于什么理由与你合作的?是因为出于害怕的服从,还是因为他也知道这是最明智的做法?

  你究竟是更希望孩子具备做出准确判断和明智选择的能力,还是希望孩子懂得听命于权威?

  如果是前者,那就先放弃强迫或是惩罚孩子的念头,然后尝试以下几个做法。

  首先,调整自己的视角,从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出发

  当孩子拒绝去刷牙,或是不顾你的劝阻搞破坏时,先给自己按下暂停键,深呼吸一口。

  不要指责孩子或是责备自己,孩子不是故意要和你对着干,你也用不着苛责自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

  正确的思路是,从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出发,并在和孩子的沟通中,让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的需求,而且你理解并接纳他的感受。

  其次,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

  对孩子提要求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认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有自主权。

  当然,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他可能暂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所有的选择负责,那么,就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自主选择机会。

  比如,对于“要不要上幼儿园”这样的问题,你当然不能把决定权交给一个3岁的孩子,但穿哪件衣服去上学,你完全可以让他自己说了算。

  第三,邀请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

  这一招非常有效,因为这个做法本身就是站在了与孩子对等的视角,给了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我曾经使用这个办法来管理女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刚开始,我也是直接对她宣布我的决定,“每天使用手机和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但执行难度其实很大,必须靠我的强力监管。

  后来,我请女儿来帮我出谋划策,看看怎么能让她更好地管理自己。

  她想了想,很认真地提出了好几个解决办法,比如,上定时闹钟,如果做到了就自己给自己画小红花作为奖励,等等。

  实践证明,对于她自己提出的方案,她大部分都能自觉执行,远比我提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即便孩子年纪很小,你也可以让他参与进来,哪怕最终做决定的人还是你,他也能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在引导孩子主动去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执行你的命令。

  当然,知道不等于能够做到,对大部分父母来说,真正的挑战或许在于对孩子的“相信”。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