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最好的玩具,总是在别人手里,抢?

时间:2019-07-1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一、学前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学前期即处在3~6岁这个幼儿阶段的孩子,大多在上幼儿园,是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

  01

  需要在成人帮助下探索世界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独立性明显增强,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产生了参加实践的想法。同样的,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也会向孩子提出更多不同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要求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等。

  但是,由于孩子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时常需要家长的帮助。由于认知限制,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还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由于生理成长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操控自己的行为,集中注意力,还是有难度的。因此,孩子希望独立参与实践的需要和独立进行活动的能力之间有了明显冲突。

  02

  形成个性与社会化的关键期

  3岁定80,孩子个性的形成,从幼儿期已经开始了,孩子的个性形成取决于他从身边环境中所获得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等,这也是他成为独立个体并逐步适应环境的过程。社会文化在孩子成长的进程中有很大作用,社会化规范孩子的社会行为,培养孩子的身份、地位的认同,影响孩子的价值和行为取向,传递知识经验和技能。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的适应环境,但孩子有时会体验到个人愿望与社会要求的尖锐冲突,当孩子逐渐学会采取理性的、社会群体认可的行为规范行动,并将自己逐步融入更大的社会群体中,与其他社会成员共享一种文化。由此,孩子的社会性得到发展。

  03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最初都是一张白纸,但是就算是白纸,也是有着细微差别的,这种先天的差别在成长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各种言行,很多程度的是直接受父母的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以高度个体化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孩子对于这些信息也是有选择地接受,这便形成了每个拥有不同个性的独立个体。

  二、玩具对孩子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成人世界,包括父母和他人在内的;一个是同伴世界。同伴关系在孩子生活中,尤其是在孩子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之一:

  ①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

  ②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③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④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与同伴的接触次数显著增加,他们将不再把成人作为唯一的依赖对象。他们开始主动寻找同伴,更喜欢和同伴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频繁和长久。从3岁起,孩子偏爱同性同伴,经常与同性同伴一起游戏、活动。3~4岁,依恋同伴的强度和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语言的发展也使同伴间的交往更加有效。儿童从事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大大增多了。

  不过,孩子早期的友谊一般是多变的,很快形成,但又很快破裂。孩子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以及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

  因此,玩具则成为了一个孩子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他们能够通过玩玩具获得愉快感,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同时,也会因为玩具的归属问题,而和同伴发生冲突。

  三、抢别人玩具的原因

  玩具对孩子的诱惑力是极大的,在这个阶段,没有不喜欢玩具的孩子。因此,抢夺同伴玩具的行为时常发生,原因可以从四个方面说明。

  01

  体内精力过剩

  学前期的孩子,没有课业压力,在家里也是父母的掌中宝,大都被捧在手心里。如果没有合适的释放途径,身体里就会积攒大量的能力无处消耗,与不别人抢玩具,便成了释放过剩精力的一条途径。

  02

  自我中心

  幼儿期的孩子心智还不健全,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思考问题主要是从自我出发,几乎无法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家长的溺爱的情况时常存在,孩子身边长辈的错误行为示范等多当面因素影响,共同造成这一结果。在孩子的想法中,他喜欢这个玩具,他就要玩,完全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他也暂时没有能力能考虑这个问题。

  03

  电子产品的副作用

  随着时代,发展,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3~6岁原本是孩子形成社会化的关键期,但是由于花费太多时间在各类电子产品上,这使得与同伴的接触时间大大减少。缺少了与同伴间的交流,孩子的社会化将受到极大的阻碍,可能会导致其不能在社会规范下与同伴正常相处,脱离日常。当孩子面对自己喜欢的玩具时,因为孩子不知道怎么去和同伴商量,索性就直接把玩具“拿”了过来。

  04

  好奇

  探索世界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天性,他们会对任何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并享受探索的过程中产生的刺激。在这个阶段孩子眼中,最好玩的玩具永远在别人手中。

  四、家长的应对措施

  当自己孩子出现类似行为的时候,作为家长一定要从多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保持足够的耐心,并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循循善诱。

  01

  提供及时的帮助

  孩子对周围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但无奈自身心智不成熟,难免遇上抢玩具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及时出面,弄明白事情原委,代替自己不善表达的孩子想对方道歉,解决事情,尽量让对方孩子不对自己孩子产生不良印象。在对自己孩子说教过程中,切不可打骂,孩子在3岁左右,自尊心已萌芽,在外应维护孩子自尊心,万不能对孩子这一行为默许。

  02

  讲道理树榜样

  学前期孩子还没有能力判断对错,更多的是依赖身边信赖的人,根据他们的反馈来判断。因此,面对孩子抢玩具的行为时,应明确告知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只有得到别人的允许后,才能玩别人的玩具,不可不问自取,更不可抢。同时,作为孩子最信赖的人,家长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让孩子产生错误解读,并进行模仿。

  03

  保持平常心

  总的来说,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一行为,抛开错误示范的负面影响不谈,其实是一种在同伴交往中出现的正常行为,家长不必过度反应。当抢玩具的行为出现时,可能会有两种情况,抢到了,对别的小伙伴造成了伤害,家长应及时向被抢玩具的孩子或其家长道歉,让自己的孩子知道“抢”的这个行为需要家长道歉善后;抢了但失败了,孩子会慢慢体会到社会规范。交流的过程,即使孩子长大的过程,耐心护航就是家长最大的责任!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