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前言:
父母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希望孩子有什么想法能够直接和自己说,不要兜来兜去的。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经常会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想要什么东西,玩的也好,吃的也好,从来不直接说,他会兜个很大很大的圈子,然后回到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哎,孩子的那点小心思,有哪个家长不清楚,不明白呢!
难道孩子真的不想直说吗?其实孩子从小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和直接的,如刚刚生下来饿、拉了、渴了,不就是直接通过哭的行为来感知父母的吗?等孩子稍大一点,他想要什么东西,尽管语言表达不出来,他会用手直接指的,语言表达完善后,又会直接说,我要这个,我要那个。
爸爸妈妈可以回想一下呦!可是为什么他们会像大人所说的那样兜个大圈呢!可能因为自己的直接表达遭到家长的拒绝,觉得行不通,所以变化一种方式;或许他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学习到了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却被大人认为是兜圈子。您是否认真思考过孩子的思维方式呢?
妈妈,这是什么
家长都不会让孩子吃太多甜的,所以会加以控制。这么带孩子出去玩,看到了棒棒糖,妈妈也看出孩子看到棒棒糖就走不动了,下面是妈妈与孩子的对话。
宝贝:妈妈,这是什么?
妈妈:棒棒糖呀!(其实孩子知道的)
宝贝:好吃吗?
妈妈:好吃呀,甜甜的。(妈妈不想欺骗孩子,要让孩子知道真实的感觉)
宝贝:我见隔壁家的妞妞吃过
妈妈:是的
宝贝:我知道吃这个很会长虫牙的
妈妈:对呀!(妈妈很开心,自己教宝宝的,宝宝记得)
宝贝:妈妈,吃完刷牙就不会长虫牙吧!
妈妈:嗯……(有种走到陷阱的感觉)
宝贝:我可以吃一个吗?吃完刷牙
妈妈:……(无言以对)
如果我们抛开孩子的最终目的,我们来看看孩子语言表达过程着中的思维方式,您发现了什么呢?思维是不是很缜密,不仅提出了可能的后果,而且也提到了解决的办法。其实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能仅仅知道教给孩子,让孩子知道,也要接受孩子的反馈,这样教育才能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在上面的对话中,孩子对吃棒棒糖有自己的一个看法,我们要给予尊重,这是他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孩子也在遵循着某种规则,而这个规则是大人制定的,在这里大人不能因为阻止孩子吃而否定自己的定的规则,那样就会让孩子对你失去信心,他们会认为你说话不算数,以后你的教育方法就大大折扣了。所以妈妈允许孩子吃棒棒糖,并且和孩子说,宝贝,我们今天可以吃,因为你一直坚持着,一直做得都很棒,很开心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妈妈。我们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孩子能够感受到你的爱。
父母需要听听孩子的反馈
我们一直强调教育是双向的,在没有了解孩子的想法时,不要给孩子判刑,我们需要听一听。只有更好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沟通,也因此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
一个小案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中非常巧妙的设计了相关内容。
小迪喜欢幼儿园的小汽车,在没有经老师允许的情况下拿回到家里,妈妈看到后温和的问:小迪,这个小汽车,妈妈没有见过呀!小迪开心的说,这是我从幼儿园拿的,在大人看来这种行为当然不能发生,如果你是小迪妈妈会怎样呢!小迪妈妈没有斥责,批评,而是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让孩子感知如果自己的东西被拿走了,会不会着急呢!然后延伸到拿了幼儿园的东西,老师会不会着急呢!然后主动和小迪说,明天妈妈陪你一起给老师送回去,好吗?就这样第二天小迪和妈妈开开心心的把玩具送回幼儿园,并和老师表示歉意,敢于承担责任。
在与孩子的沟通交往中,大人要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他们,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同样在了解父母,基于了解和尊重,父母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