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角色式育儿“下的孩子有哪些反常表现
行为控制能力差
父母采用分角色管理的孩子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行为控制力,通俗的说:经常人来疯,人越多的时候越表现出一种极端兴奋的状态,常常让父母下不来台。孩子的这种表现往往引来家中黑脸的一顿暴力惩罚,当时确实能够起到威吓作用,时间一长,孩子就忘到脑后,故伎重演。
事非认知能力弱
孩子缺乏对事非的正确认知,判断对错完全凭父母的态度,同样一件事,妈妈是”红脸“,尽管批评孩子,但是孩子不会停止,如果”黑脸“爸爸来了,孩子立刻收手,爸爸走了,孩子的行为比之前更严重,并且怎么劝阻也停不下来。
”角色式育儿“有哪些危害
无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孩子调皮捣蛋人来疯,一开始源于某一个兴奋点带来的愉悦感,这个时候的孩子并不清楚这种行为是否适宜,只是单纯的觉得好玩,但是父母分角色管理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就是说:我做的这件事在妈妈面前可以做,但是在爸爸面前不可以做。所以我做的事情没有错,错的是要看谁在跟前,这显然混淆了孩子的是非观。
破坏家庭教育态度的一致性
角色式育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态度是不一致的,尽管这种方式是家长协商后的决定,但是在孩子看来,家长面对同一个问题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说明有空子可钻。长此以往,孩子会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如何用不同方式让不同的父母满意的问题上,并且在认识上形成偏差,比如:这件事只要爸爸不知道就行,反正妈妈也不管,妈妈最爱我。
为什么家长觉得“角色式育儿”有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诚的关切是和谐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各个品质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
角色式育儿是一种快餐式的管理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家长的棘手问题,但是这也是一种极不真诚的教育方式,尽管如此,家长还是因为它立竿见影的效果频繁使用。
孩子习惯成自然
长期的家庭教育模式已经让孩子逐步适应,在这种模式下,孩子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生存方式,家长突然改变还会引来孩子的不适应。有一位家长就曾分享过一件趣事:因为每次孩子调皮她都是大声吼叫,孩子有时候还嬉皮笑脸,有一天她突然改变态度,认真地说:你是我的乖孩子,怎么能这样呢?孩子一下愣住了,突然哭着说:妈妈,我不敢了,我再也不敢了。
低龄儿童崇拜权威
年纪小的孩子对成人的权威有一种无缘由的崇拜。比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说的即便是错误的,孩子也会一丝不苟的去执行。孩子还不能够从是非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是因为权威在成人手上,就会无条件服从。如果这种权威正巧控制在黑脸家长手中,孩子更是乖乖就范。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绕过“角色式育儿”的坑?
教育家孙云晓曾说过: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改变明天从改变今天开始。
下面给家长四点建议,绕过“角色式育儿”的坑:
保持教育态度的一致性
首先就是要保持教育态度的一致,远离红黑脸式的育儿崇拜。无论家长们性格如何,方式怎样,在孩子面前都应该有一致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在父母面前没有空子可钻。家长教育态度的一致是让孩子认识错误的有效途径,经常性表明态度,孩子才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事情本身上来。
拒绝暴力育儿的短平快
暴力育儿对小孩子最有效,恐惧大人的权威,一顿打骂可以让孩子立刻进行行为自控,但是这种控制的效果不具有持续性,还会引发蝴蝶效应。孩子因为被暴力惩罚,可能会选择更暴力的方式来发泄愤怒,比如破坏物品,欺负更小的孩子;因为暴力惩罚,还会得到解决问题的错误示范,认为暴力可以让自己得到想要的一切,这也把孩子向调皮捣蛋的路上越推越远。孩子犯错,家长可以选择更多的肢体语言和后果惩罚的方式给予孩子警示,比如:严厉的目光提示,暂时取消游戏的权力,到角落里去冷静等等。
关注孩子是非观的建立
当孩子调皮捣蛋时,家长不要总是生硬的制止,命令式的口吻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可以做的是用正向的方式、简洁的语言给孩子提要求。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停的大叫,家长可以冷静地走过去,拉住孩子的手,看着他的眼睛,然后缓缓地说,你这样特别吵,影响到周围的人了,妈妈希望你从现在开始不要尖叫了,我知道你可以做得到。这种方式可以瞬间改变气场,让孩子有敬畏心,平静地认识到:不是我喊叫让妈妈生气了,而是这件事情做得不对。
进行角色重演感受共情
对于不善于行为管理的孩子,家长还可以专门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通过共情体验别人的感受。比如:孩子经常喜欢恶作剧,拉拉别人小辫子,搞点小破坏,家长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充当被影响的一方,家长模拟做这些不对的事,请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你现在觉得怎么样?你开心吗?你还觉得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吗?由于孩子年龄小,很少能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种方式能够最直观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