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孩子吵架,大人需要“插手”吗?

时间:2019-06-26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可以说,这是人一生都要发展的内容。

​​​​​​​

  1.吵架促进语言发展

  社会化过程里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与人交往。有人说,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决定着他的人生,而交往的基础就是语言的发展。我们知道,3岁以后,孩子的语言表达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这时他们的人际关系敏感期到来了。如果一天见不到小朋友,孩子会觉得孤单。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教育条件下进行的。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进入小伙伴的群体,或者总是处于被人欺负的窝囊地位,那么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就会较差。

  这是因为,孩子在讲道理、说服对方的过程中,大脑需要不断地思考"说什么" "怎么说"。为了抢占先机,孩子在快速组织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思考的敏捷性和逻辑性同步得到提高,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与语言的发展。

  2.吵架可以提升沟通能力

  6岁前的孩子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往往无法接受不同的意见。这种情况下,几个孩子在一起,必然发生争执。当孩子间发生争辩、争吵时,成人不必惊慌,更不要忙不迭地把孩子隔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相互间的语言表达、还击,达到交流和协调双方关系的目的。让孩子在争论中习得与小伙伴平等相处、在集体中满足自己需要的方法,从而克服"自我中心" 化,真正学会维护自己和接纳别人。

  2点注意,处理好孩子吵架行为

  孩子吵架是常见的,那是孩子之间寻找和谐相处的方法,习得适应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重要途径,只要没有安全问题,父母没有必要太在意。只要大人不参与进去,孩子自己一般是不会把吵架当成影响团结的大事的。即便这样,以下几点还是要注意的。

  1.不要太计较"挨打"

  有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几乎每天回家,身上都带着彩,一看就知道挨欺负了。一次两次妈妈都没在意,次数多了,妈妈担心这个孩子太懦弱,将来长大了受欺负。于是,她在家里教孩子再挨打的时候,他应该怎么还击。这个孩子起初不敢打别人,妈妈便开导孩子:"我们不可以欺负别人,但是别人欺负我们时,要保护自己。你可以尽量躲开,也可以与人理论、告诉老师, 甚至还手抵抗。否则, 你会受伤、会痛,妈妈也会难过!"后来,这个孩子真的敢打别人了。可再后来,这个孩子打人上瘾了,经常把别的孩子打出彩来。

  老师把情况反映给了妈妈,妈妈对孩子说:"打人是不礼貌的行为。小朋友闹矛盾了,要好好说,说不好可以找老师,但是不可以先动手打人!"

  就这样,这个孩子掌握了" 打人"的分寸,从此,身上再没有挂过彩,也不再欺负其他的小朋友,人缘相当不错!

  所以,面对孩子之间动手级别的摩擦,父母应慢慢引导,不要太在意一两次的"挨打",但是也不能总是"挨打"。

  2.制止孩子的脏话

  父母一定要记得,纠正孩子的错误,疏导永远胜过强制性干涉。当孩子骂人的时候,父母给以一个厌恶的眼神或者简单地问一句:"孩子,你在说什么?" 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记住自己犯的错误。切忌经常性批评孩子,这样容易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说话不讲文明的坏孩子,会很自卑。批评孩子的时候, 更不要用带有否定、忽视、不相信、藐视孩子的语言。比如,"你不说脏话就不成","你就是这样的粗鲁人!"等。

  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给孩子讲讲文明说话的好处,经常说脏话的坏处。如果只是讲道理孩子或许会认为父母是在危言耸听,那么不妨给孩子讲解一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比如,有的人因为说了一句脏话导致了一场打斗,有的人因为一句难听的话被人骂了一顿,有的人因为一句脏话导致多年的友谊破裂等。

  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明白,文明、有礼貌的语言让人感到被尊重,而脏话、无礼的话,因为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和感情,难保不会引起冲突。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