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养出“正能量”孩子,3个心理关键要抓住

时间:2019-06-05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父母在孩子发牢骚的时候,最好不要跟着一起抱怨。很多父母认为这样做,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不那么难过,殊不知,经常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认为抱怨是正确的,一旦碰到不顺心的情况,就用这种方式来疏解烦恼。

  当然,如果不听孩子解释,上来就劈头盖脸地指责,会让孩子变得自卑,不利于成长。那么,在孩子抱怨的时候,父母的何种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如何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顺利地疏解他的负面情绪,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想养出“正能量”孩子,3个心理关键点要抓住

  一.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象一下如果碰到同样的情况,你会采用怎样的做法,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换位思考强调的是,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而不是认为一切都要围着自己转。

  孩子之所以会经常抱怨,是因为他只看到了自己损失的东西,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一方,这其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造成的。这样的孩子通常缺乏担当,习惯性地将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哪怕知错也从来不会认错。如果父母能从小教会孩子换位思考,也许一切烦恼都将迎刃而解。

  换位思考的四大好处:

  1.亲子关系的培养

  当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后,他就会感恩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明白父母在教育和抚养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心血。如果能了解父母的辛苦,孩子就会打从心底里体谅父母,亲子关系自然非常和谐。

  2.有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

  谁都喜欢聪明、情商高的人,有这样的朋友在身边,自己也会过得特别舒心自在。孩子虽小,但都懂得趋利避害。哪怕在幼儿园里,大家都喜欢和会为自己考虑的同学在一起玩,换位思考是人际关系的正面黏合剂。

  3.孩子懂得自我调节,不会钻牛角尖

  如果孩子真正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在遇到挫折时就能更加坦然地面对,不会执迷于眼前的困难,更不会因此消沉。很多孩子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思想:“为什么我这么倒霉?”

  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非常负面的心理暗示,不强调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责任都在外界,自己很委屈。在遇到问题时如果能换位思考,明白人无完人,就能体谅他人,适当地自我调节,进而摆脱消极的情绪。

  4.遇事冷静、不易冲动

  当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之后,就能学会从各个角度想问题,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更不会自怨自艾。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本身就是解决问题最佳的方式,会换位思考的人通常都比较冷静自持,不会轻易冲动,家长要着重为孩子培养。

  二.独立思考

  父母遇到孩子抱怨的情况时,不要着急指责,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在此期间,父母的态度不要急躁。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一顿,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疏远。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孩子,不见得非要直截了当地指出是非对错,让孩子自己理解可能效果更好。

  家长常用的两种错误做法

  有很多时候父母认为孩子的抱怨,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往往会采取敷衍的态度,要么跟着孩子一起抱怨,要么直接指责孩子为什么不懂事,不管哪种行为,都不太妥当。

  1.态度敷衍

  当大人用敷衍的态度面对孩子时,孩子其实是很清楚的,因此在面对一些重要的事时,他可能不愿意再跟大人分享。再者,孩子也可能觉得大人根本不够爱她,因此才对他的抱怨视若无睹。

  2.直接责骂

  如果大人选择直接指责,难免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自我憎恨的心理。孩子觉得自己的抱怨是无耻的,并因此自我贬低,变得自卑起来。为了不透露出自己的“罪恶”,以后干脆不再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会封闭内心。

  父母在遇到适当的时机,不妨试着引导孩子,让他学着独立思考。这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果断和自信,尝试自己做出决定,并坚持自己的决定,是学会负责任的前提。与其向父母抱怨,不如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哪怕并不完美。

  当孩子学会“我要这么做”而不是“我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就是内心成长得足够强大的表现,这时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已经基本成熟了。

  三.敢于担当

  孩子遇到一点问题就向父母抱怨,实际上就是不敢承担责任、内心自卑的表现,那些真正有自信的孩子,更倾向于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会轻易示弱。如果孩子总是发牢骚,做父母的不妨反思一下,平时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行为?

  如果是,家长首先要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在改善自我的同时,也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自信。比如孩子经常回家抱怨留下的家庭作业多,这时不妨反问孩子:“别的同学也认为作业多吗?”

  不知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抱怨,也许真的是作业多,也许是父母在家吐槽自己工作繁忙的时候,让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听到了。其实父母抱怨工作繁忙,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图一时口舌之快的时候,给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孩子学习模仿,慢慢就学会了抱怨。

  似乎用这种方式,就能够把问题的责任推卸出去,能够证明自己有多么努力、多么无辜。实际上,这一切只不过是自我感动的“诡计”罢了,父母要教会孩子敢于担当,这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孩子抱怨时,家长具体可以怎么做?

  大部分人在发泄情绪的时候,都需要一定的缓冲期,尤其对于那些心直口快的人来说,更需要冷静下来。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身边那些心直口快、急脾气的同事或朋友,和你产生一些矛盾或分歧的时候,会直接表明自己的不满,然后争论得脸红耳赤;正当你想着和他再次辩论时,也许他已经平静下来,心平气和地笑着看向你。

  其实对于这些人来说,他未必真想跟你争出一个高下,只不过当情绪来时,他必须将情绪发泄出来,这样才能彻底放下。这样的人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也许上一秒还特别气愤的他,一转头就已经把这件事抛在脑后了。

  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如果自家孩子属于性格比较急躁的类型,父母不妨尝试着冷却他,让他自己慢慢冷静下来。在这期间,不顺着孩子也不逆着他,让他发泄完自己的情绪,再来分析整件事情。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能毫无原则地用,容易沦为“冷暴力”,在孩子表示需要的时候,父母要用行动表明正站在他身旁。

  孩子的性格直接影响了以后的人际交往,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正能量、受欢迎的人,父母恐怕要费更多心思。所谓养育,养花费的是精力,育花费的更多是心思,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真心,自然也会收获春暖花开。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