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活动宣传重点是啥?
1、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导广大教师和家长树立科学理念,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将入学准备教育贯穿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为幼儿今后的学校生活做好准备,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
2、要切实扭转一些家长过度强调知识准备的认识偏差,坚决抵制和摒弃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和教育内容的错误倾向,重点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学习品质及社会性发展等关键素质准备,注重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勤学好问、认真专注的学习习惯,建立初步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等道德品质,引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积极体验和向往。
什么是“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顾名思义就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等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
详细说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内容“小学化”
具体表现:将学业知识的准备当成入学准备,以提前学习小学阶段学业知识为目标,强化知识技能训练,片面追求知识量、记忆量和学习难度,将拼音、识字、速算以及超出儿童理解能力的国学等列入课程学习计划。
二、教育形式“小学化”
具体表现:以集中授课为主要教学方式,大量使用人手一册的幼儿用书进行教学,强化机械训练,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三、教育环境“小学化”
具体表现:环境设置较为单一,只能满足集体教学、进餐和午休等活动类型的需要,不能支持儿童自发探索学习。玩具、学具种类单一,户外设施和器械不足等。
四、评价方式“小学化”
具体表现:评价方式单一,以掌握拼写读算的知识点、知识量作为评价儿童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比如考察儿童是否会背诵文学作品(故事、诗文等),认读、拼读、书写字母文字和做大量计算题等,横向比较评价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给儿童的作品打分或评判对错。
“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园“小学化”会导致孩子逐渐丧失最重要的三大核心素养:
丧失适应性
违背发展规律,幼儿生理发育不全,强行让孩子完成书写类精细动作和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伤害身体和刺激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影响大脑平衡发育,环境适应能力差。
丧失开放性
封闭式学习方式,扼杀好奇心和创造力。幼儿时期是个体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不断探索与发现的阶段。如果一味强行灌输算术、识字、外语、拼音等超出理解能力的知识,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阻碍了孩子的独立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丧失主动性
失去快乐,丧失主动性,未入学先厌学。对不易理解的知识产生无能感和挫败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信心。上课缺乏积极性,容易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小差的不良习惯。压力大,产生紧张和不安,失去快乐。严重者则伤害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神经,表现为行为问题、多动症、情绪困扰等行为。
既然幼儿园不能小学化
那么幼儿园到底应该学什么呢?
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促进孩子感官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形成和发展孩子的语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了解社会规则,促进身体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良好习惯与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里,一日生活皆教育,老师们会在一日流程中教会并锻炼孩子讲卫生、懂礼貌、不偏食、不挑食、爱运动、早睡早起、有安全意识等良好的习惯及能力,而这些习惯和能力才是奠定孩子未来教育的基石。
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
3-6岁,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最佳时间,幼儿教师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游戏模式”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让孩子在游戏中习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探索的能力。
在跟同龄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学会怎样建立友情、怎样保持友谊、出现矛盾时怎样解决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也会学会帮助别人和感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