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儿童节将至,陪着≠陪伴,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时间:2019-05-2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陪伴孩子是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在做的事情。陪伴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最直接的表达,在父母的陪伴中孩子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 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在父母眼中,我是最重要的,孩子的自尊自信由此有了建立的根基;亲子相伴,彼此相互了解,有助于父母对孩子进行及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也有助于父母言传身教作用的发挥,从而有效促进孩子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性格塑造等方面的发展。

  有效陪伴

  “有效陪伴”是指能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影响的父母陪伴, 父母不仅和孩子共度时光,而且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引导,让孩子从中益。“有效陪伴”是一种亲子双方身心俱在的陪伴,是父母“时间 + 心思”的陪伴。

  父母陪伴孩子的误区

  误区一:陪伴就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当下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早晨出门的时候孩子还没有醒,晚上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下了,能够和孩子一起交流的机会很少。 出于一种补偿心理,父母会给孩子买各种昂贵的玩具、漂亮的衣服和精美的食物。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当下对孩子的陪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工作为孩子将来创造好的生活条件,于是忙工作就成为父母忽略孩子的最好借口。正如亲子教育专家尹建莉所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在这些父母看来,这些丰厚的物质就代表着自己对孩子的关爱。 可孩子需要的只是这些吗? 的确,孩子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他们还有精神需要,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需要父母的温暖和关爱。 在短暂的满足与愉悦之后伴随孩子的将是孤独和寂寞;冰冷的物质只会让孩子和父母之前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淡漠。

  误区二:陪伴就是看管陪同孩子。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在一边玩玩具、看电视,父母在一边自娱自乐或干自己的工作,互不干扰。 有时候孩子会过来征求父母的意见或请父母陪自己玩,父母往往三言两语把孩子打发掉,重新回归“平行游戏”。 这部分父母意识到孩子是需要陪伴的,但他们将陪伴仅仅定位在看管孩子的安全,缺乏应有的教育意识——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亲子共度时间是建立亲密关系、引导孩子成长的绝好机会。 亲子间缺乏互动和交流,父母难以发挥对孩子的指导和榜样作用。这其实是一种隐性的精神失陪,这种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意义并不大。 尤其糟糕的是父母三言两语打发孩子的做法,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自身的娱乐或工作要比自己重要得多,孩子的心灵会因此而受伤。

  误区三:陪伴就是控制命令孩子。

  有些父母在陪伴孩子时,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将孩子的言行完全控制在自己的预设轨道上,稍有不符就指手画脚、长篇说教甚至大发雷霆。在这种情境下,父母看似对孩子的成长非常用心,关怀备至,生怕孩子走一点弯路。 但这种亲子间的互动是一种工具行为,体现的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是一种“人—物”间的操纵和控制关系,孩子体会不到活动的自由与快乐,同样也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相反,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传达给孩子的是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不耐烦甚至是厌烦,反而会威胁到亲子间亲密关系的形成, 并对影响到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的形成。

  误区四:陪伴孩子是母亲的责任。

  母亲之于孩子,有着天然的联系纽带,而且母亲温柔、细腻、有耐心,孩子出生后大多是由母亲照顾,相对于父亲,母亲与孩子更容易建立起亲密关系。结果导致很多家庭中,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是缺席的,大家理所当然地觉得陪伴孩子是母亲的事。有研究者调查表明相当数量的父亲平均每天和孩子相处时间不足 15 分钟, 在这 15 分钟里, 还有大部分时间是在批评指责命令孩子。这显然是对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的一种误解。研究显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存在差异的。 母亲和孩子之间是一种依恋关系, 父亲和孩子之间则是一种激活关系,这种激活关系是儿童积极能力发展的基础。 这也决定了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显示, 父亲参与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智力的提高、性别社会化等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可以有效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显然,父亲的缺席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如何做到有效陪伴

  01

  保证基本的陪伴时间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家长陪伴孩子的有效时间,“及格线”为每周21.2小时。在0-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亲子陪伴尤其重要。做游戏也好,谈话也好,电话里也好,视频中也罢,总之一定要花时间给孩子,这段时间属于你和孩子。可能不花钱或只花很少的钱,最重要的是彼此珍惜这份亲情流动的时光。

  02

  全身心投入陪伴

  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没有手机干扰的陪伴;

  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疯狂傻笑;

  每天至少一次身体接触(拥抱、亲吻等);

  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头,而是跟随孩子玩;

  每天至少一次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爱你,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每一件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带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在他的生命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03

  以孩子需求为导向,只陪伴,不设限

  进行有效陪伴,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以他的需求为导向,为他的成长提供支持。玩耍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了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父母需要花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让孩子掌控整个玩耍活动的进行,允许他随心所欲,真诚地认可他的成就。父母只需要给予孩子鼓励、建议和必要的支持。假如孩子喜欢空手道,而且很有天赋,我们就积极创造机会让他学习。家长一定要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为孩子提供教育和学习资源。不少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喜欢设想孩子的未来,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在某个领域做出成绩。但事实上,如果你期望孩子成为某人,就等于扼杀了孩子比某人优秀一百倍的可能性。“只陪伴,不设限”,能更好地为孩子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