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不是孩子不专心,是家长觉得孩子不专心

时间:2019-04-2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在专业儿童心理治疗师的门诊里

  许多孩子第一次被送来的时候

  已经事先被贴上

  “注意力不集中”的标签

  有的家长见面劈头就要求开药

  有的家长焦虑地唠叨个不停

  大人的表情凝重

  孩子则是一脸懵懂

  教师一句话,家长对号入座

  老师跟家长说:“你的孩子上课都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

  家长就自动在脑中把这话听成:“我的孩子有病,注意力不集中,要去看医生治疗。”

  或者老师说:“你的孩子很不专心,恐怕要带去给医生鉴定。”家长听成:“完了!连老师都这样说,那就是了。”

  有些家长甚至并没有先花时间去了解孩子,光是听到一句“注意力不集中”,就往门诊送,其实有些时候问题并不出在孩子身上,反而应该先反省大人自己的教养方式。

  导致孩子上课不专心的原因很多

  例如:

  可能这不是他感兴趣的;

  也许老师真的教得很无聊;

  昨晚没睡饱;

  有别的事吸引他的注意使他分心了;

  也有可能一整天专心上课,就连大人都会疲累,忙中偷闲,精神溜号,何况小孩子。

  简单来说,不妨拿大人自己来跟孩子比较:

  冗长而无聊的会议里,大人都在做什么?可能有人转笔,有人在纸上乱画,有人偷看手机,有人发呆。

  如果从早上七点半到下午四点半开一场会议,四点半到晚上七点半再到另一间会议室,开另外一场会,一周五天下来,大人会不会也变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儿童?

  家长爱唠叨,听到麻木

  除了学习环境,家长也要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

  A妈妈超级会唠叨,一次可以同时念上十几件事情,话题不停转换,思绪也跳来跳去,让孩子不知道哪一件事是重点。

  B妈妈的“唠功”也不相上下,只是“唠法”不同,她是同一件事情重复又重复地念,就像自动循环播放似的,孩子听到麻木,完全没有功效。

  C爸爸非常主观,与孩子的对话就是“我问你答”,孩子没有诉说的机会。每当孩子想讲一讲今天发生了什么事,聊一聊心情,才起个头,C爸爸很快打断:“你这个做了没有?那个完成了没有?”亲子间长期缺乏完整的对话。

  孩子不同,个性不同

  还有些让所有人都觉得有问题的孩子,送来治疗时,却被告知完全没有精神、心理问题。

  孩子的天生气质千差万别是导致孩子行为、能力大不相同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些孩子其实很聪明,手比嘴快,什么事情都做在前面;

  有些是个性上比较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而,拒不接受别人安排;

  有些则是明显被埋没了特长,而被应试教育击倒了。

  有一个孩子,只需要一把橡皮筋一把竹筷子,他就能无师自通做出各种机械模型、令人惊叹的飞机、坦克车,但这些才华,家长却视而不见,只是反复念叨:“考试分数那么差!”

  还有一些孩子,真的只是个性内向,喜欢闷头想自己的事而已,却被说成自闭,需要看医生。

  懂得欣赏孩子真的太重要了,“因材施教”四个字人人都懂,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那么到底要怎样判断孩子是不是真的注意力不集中呢?以下方法,家长可以尝试一下:

  方法一:和孩子玩传接球、下棋、画图、轻松地聊聊天之类简单的活动,只要孩子能持续10分钟到30分钟,他就没问题啦!

  方法二:孩子没问题了,令家长焦虑的现状仍然要改善,爸爸妈妈一起来吧。正向鼓励孩子,奖品就是“美好的亲子时间”。

  例如:

  无任何目的,就只是单纯地出去玩一次;

  念一篇床边故事;

  让孩子跟自己撒娇足足10分钟;

  什么也不做,靠在一起互相按摩手指头10分钟。

  发现没有?改善爸妈焦虑的良药,其实就是多一点亲子之间爱的表达,而这才是生活中最优先、最美好的事。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