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6岁前,请一定给孩子立下这些规矩

时间:2019-03-2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说起“立规矩”,我接触过不少内心很矛盾的父母。有些妈妈会担心,立的规矩太多,孩子会不会变得畏畏缩缩,不敢释放天性。但是不立规矩,又担心孩子以后难管教,被别人指指点点。

  其实,规矩意味着安全,而不是束缚。6岁前,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什么规矩呢?

  1

  做错事要勇敢承认错误并说“对不起”

  下楼被邻居的孩子撞了一下,本来心情就不好,这下更是火冒三丈。突然,那孩子抬起头来,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细声细语的说了句:“阿姨,对不起喔,我不是故意的......”

  瞬间,整个世界都晴朗了。

  这就是“对不起”的强大力量。当孩子能做错事的时候,宝妈要指出孩子的错误,并让孩子学会说“对不起”。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2

  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6岁之前的孩子,孩子对物品的“归属权”三个字并不了解,通常觉得只要拿在手上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了。所以我们经常见到两个小朋友为了争夺一个喜欢的玩具而争吵打架的现象。

  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在生活中就要对自己的物品与孩子的物品加以区分,让孩子对“你的”“我的”这些概念有明确的理解,并不时的强调一下物品的归属权,让孩子渐渐的明白“我可以自由支配我的东西,但是不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个概念。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到哪里去

  很多父母反应自家孩子,从来不知道整理自己的玩具,随玩随扔忘性极大。不知道怎么整理自己的物品,有时越整越乱......那是因为没有给孩子立下“物归原处”的规矩。

  其实,孩子在三岁之后,已经有能力自己整理自己物品了。需要爸爸妈妈为孩子立下这样的一种规矩——从哪里拿的东西再放回到哪里去。要给孩子提供足够多的锻炼的机会,比如吃完饭自己刷碗筷,用完毛巾放回原处等。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的学会“照顾环境”。长大以后,不管孩子走到哪里,都能将自己打理的井然有序。

  4

  不能打断别人的讲话

  孩子在学校受到表扬,回家急着炫耀,打断爸妈的正在商量的话题:“爸,老师表扬我了!”冷不丁的吓别人一跳!

  这样是非常不好的一种行为。告诉孩子:“打断别人的对话是不礼貌的行为,你想想,如果你正在讲话,妈妈突然打断你,你会高兴吗?”这样循循善诱的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别人,这样的规矩孩子一生受益。

  5

  要学会感恩,常说“谢谢你”

  好多孩子不懂得说“谢谢”,父母逼着说都不说,一是孩子不知道“谢谢”的巨大作用,二是孩子不好意思主动说。

  让孩子把“谢谢你”当作一种习惯,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必须要立的规矩。良言一句三冬暖,不管孩子有没有理解谢谢两个字所承受的巨大含义,都要让孩子学会说“谢谢你”,这是一种礼貌,更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还有一点,教会孩子尽量用“谢谢你”代替“谢谢”,虽然只是简单的多了一个字,但是表达的感情却相去甚远。

  6

  “先来后到”是永远要遵守的规矩

  给孩子立下“先来后到”的规矩,从爸爸妈妈做起,彻底摒弃“小公主、小皇帝”心理,超市购物需排队,晚到只能等待......

  从生活的小事上教会孩子“先来后到”的道理,这样才会避免孩子养成自私的毛病,生活中学会忍让,学会平等交往。

  规矩意味着安全,而不是束缚。“规矩”就像是登山路上的栏杆,有了它,孩子们才能更好的往上走,才敢靠着栏杆看风景;没有栏杆,孩子们才是最没有安全感,最迷茫困惑的。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