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孩子不想学就算了。”你究竟是尊重孩子,还是遵从孩子?

时间:2019-03-04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很多从事幼教的老师都反映过这样一个现象:不少家长看到孩子身上有某种特长时非常兴奋,于是就帮孩子报班,孩子最初也爱学,但能坚持学到底的,却并不常见。

  询问过很多家长后,得出的普遍原因是:尊重孩子,他不想学了就不学了。

  孩子在本性上都有着“三分钟热度”的心态,但为什么有的孩子就能坚持,就能克服困难,可有的孩子却做不到呢?答案很简单,家长的教育出了错。

  很多家长声称尊重孩子,所以孩子想做什么就支持孩子,孩子做够了放弃时也支持孩子。

  表面看,这是种开明的尊重式教育,然深究却发现,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也许就是变了味的“遵从”。

  但从学前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披着尊重外衣的遵从,其实对孩子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多少好处,主要原因有四点:

  1 . 忽视孩子思维的短视性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思维具有局限性,他本身不具有判断有利不利的能力,因此在该阶段,急需老师和家长的引导。

  家长将主动权交给孩子,忽视了孩子年龄特征的缺陷。孩子目光并不像大人一样长远,他能想到的就是:不好玩,我不学了。

  所以家长一定要考虑到孩子本身的局限性,适当收回权力。

  2 . 极大破坏孩子的坚持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要培养幼儿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坚持的良好品性。

  培养坚持和耐心,是学前教育的重点,也是孩子发展的必需品质,如果随着孩子不想做就不做、怕困难就放弃,这只会挫伤孩子的坚持品性。

  3 . 各项能力发展受阻

  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按照《指南》中各项能力要求展开教学的,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

  各项能力的均衡发展是《指南》的目标,但如果误把尊重当遵从,不去适当“逼迫”孩子,那很多事都只会流于表面,孩子的能力得不到完全发展,等三分钟热度过去,能力也就停滞了。

  4 . 孩子性格转变浮躁

  幼儿时期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期,因此在学前教育中,也把对孩子的素质性格的养成当做头等大事。

  凡事半途而废对于人格塑造是极为不利的,长此以往,孩子学不会坚持和耐心,就注定变得浮躁,甚至形成难以更改的性格缺陷。

  那么,面对孩子的不想学、学够了,家长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合理的?才与教育目的相契合呢?

​​​​​​​

  1 . 区别尊重与遵从

  尊重孩子是必须的,但要分清事情,单方面逼迫孩子学他不爱学的,那是有失考虑,但面对孩子自己选择又自己放弃的行为,家长若选择“尊重”,实质上就是在支持孩子的半途而废。

  因此,要适当的去“逼迫”孩子,要让孩子知道,学习之路本就曲折,但是只有坚持,才有希望得到收获。

  2 . 陪伴孩子,温暖孩子

  让孩子去坚持不意味着家长就没事了,孩子要坚持的前提,是家长的引导与陪伴。

  当他想放弃的时候,不妨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爸爸妈妈会陪你一起加油,我们再坚持坚持吧,你做得到的!

  玉不琢,不成器。不经磨砺和考验,孩子就很难取得真正的收获,而家长也要知道,对孩子好绝不是凡事都遵从孩子,区分尊重与遵从,在尊重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坚持,才是教育想得到的结果。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