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2-2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自卑心理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而产生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现象。表现在缺乏自信, 承受力差,回避比赛、竞争,拒绝交朋友,常情绪低落等。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懂得了进行“比较”,知道了现实中存在的“差异”,如果他们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更多的是对自己产生否定的评价,此时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幼儿的自卑将影响到幼儿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阻碍着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主要来自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幼儿自身的原因
◎ 生理原因
由于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有些幼儿长得聪明、漂亮些,这样的幼儿自然得到的关注与夸赞更多,因此这些幼儿更容易获得自信。与此相反,有的幼儿自身身体素质不好,如有生理缺陷,体质不好,相貌不理想等。这样的幼儿容易引起“自惭形秽”的不平衡心态,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 心理原因
(1)主要表现在幼儿对自我的评价上,幼儿更多地是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标准的。因此,家长、老师、同伴对幼儿的评价是否有伤害,是幼儿会否产生自卑心理或其他消极刺激的主要原因。
(2)幼儿的气质特点对幼儿的心理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抑郁质与粘液质气质类型的幼儿,他们的心理主要表现为敏感、畏缩、孤僻及安静、迟缓等,往往做事怯懦迟钝,显得既不能干,也不淘气。这些不易引起别人注意的幼儿,如果不重视也将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 行为原因
(1)过多的失败体验,幼儿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否定心理。比如生活技巧,包括吃饭、穿衣、洗手、睡觉等;动作技巧,包括做操、玩游戏等;作业能力,包括唱歌、跳舞、绘画剪纸、回答老师的提问等。如果幼儿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好,长期受压抑,而又得不到恰当的帮助和鼓励,往往会消减其自信心,从而产生自卑。
(2)幼儿自身有不受别人喜欢的行为习惯,如脾气暴躁、无理取闹,喜欢打架、骂人、搞破坏等。
(3)在幼儿期,虽然幼儿更多的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主,但如果他们总是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关心、理解他人的心情,不会自我控制及宽容与忍让,就会不受他人喜欢,在与他人交往时很困难,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二、同伴关系的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是别的任何物质也替代不了的。在幼儿之间他们可以更自主地实践着自己的活动、兴趣爱好、话语等,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认识社会、发展社会能力,培养自信心与归属感。因此良好的同伴关系更有利于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形成。幼儿缺乏同伴交往的技能,缺少同伴交往或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得不到同伴们的喜欢、认同,使他们显得孤僻、冷漠,甚至远离同伴,不能与同伴合作、游戏等,这样不良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幼儿更离群、无助,影响到幼儿在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就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从而在学习生活中也就可能陷入自卑。
三、家庭的因素
◎ 家庭条件的影响
1.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条件,而在不同的家庭条件下的家庭教育的理念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都可能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影响。然而在日益注重幼儿的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从小教诲幼珍惜财物、不可让孩子因家庭条件的优越而在其他家庭面前炫耀自豪,滋生起养尊处优的特殊感和优越感,更不可让他习惯于夸耀自己的服装、自己的住宅或与其他的孩子攀比,对于他们的不合理要求要坚决拒绝。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也要让他们量力而行,以确保他们的自信心。
◎ 父母文化素质的影响
父母文化素质高,一般会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与培养,同时也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对幼儿容易有正确、积极的引导,使幼儿产生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得到赞美,也就使幼儿有了自信心。父母的文化素质低,容易忽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如性格暴躁,态度专横,经常打骂孩子或过分溺爱、轻易地打击他们等,久而久之就会使幼儿形成自卑的心理。
◎ 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
3.幼儿时期孩子对父母最为依恋,父母的影响和教育最容易使幼儿接受,父母的养育方式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意志的培养等是重要的。因此,家长对于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也就很重要了。家长对幼儿过分的同情与怜悯,忽视幼儿的能力,不给孩子承受挫折、失败的机会等,也就容易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
◎ 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和谐、融洽,家庭氛围良好,容易使儿童学会与人的互助、互爱、合作、谅解,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及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从中获得安全感、获得自信。而如果在家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争吵不休,处事自私,互相折磨,家中犹如精神监狱——这样的家庭中的幼儿,他们的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的。这样的幼儿如果形成自私自利、乖张孤僻的性格,自然不受他人喜欢,也就会有自卑的心理产生。
以上四点是来自家庭的有可能形成幼儿自卑心理的因素,因此家长不仅要关心儿童的身体健康,更应掌握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提供良好的示范榜样,懂得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幼儿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
四、幼儿园的因素
1.幼儿园制定的管理制度不合理,教育理念落后或不正确,如不重视幼儿的生理健康,认为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只是医生的事,分贫富、能力的强弱等级等。
2.幼儿园保教人员的素质不高,幼儿教师没能意识到自己在幼儿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无意间就造成对幼儿心灵的伤害,如对幼儿缺乏爱心,不尊重幼儿,严重的偏心,不能发现幼儿存在的优、缺点并很好地鼓励引导幼儿等。
因此,幼儿园要制定合理、全面的保教措施,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提高幼儿园的整体设施及教师、保育员的素质等。作为幼儿教师, 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爱心,尊重幼儿的人格。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评价要恰当合理,避免用成人的尺度去衡量幼儿,避免对幼儿过分偏心。要与幼儿建立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积极的师生互动关系,关注每一个孩子,了解每一个孩子,与孩子产生心灵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