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孩子拒绝分享,真的不是自私!

时间:2019-01-24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你大,要让着弟弟……”

  “把你的玩具给小妹妹玩一下吧。”

  “别这么小气,跟小朋友一起玩吧。”

  “不就是个娃娃吗,给人家玩一下又没什么!”

  这几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我们小时候被教育要“分享”,长大后又用同样的规矩来约束自下一代。因为不愿意分享,就意味着:没礼貌、自私、小气……

  “自私”VS“无私”

  孩子不愿分享就是自私吗?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幼儿的心理发展:

  0~1岁:我的东西谁都可以玩

  孩子这个阶段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身体。至于身体之外的东西,暂时还顾不上,所以,孩子的玩具谁都可以玩。

  1~2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也能区分出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是还分不清“你的”“我的”界限,在孩子的心里,只要喜欢的东西,就可以伸手拿。

  2~3岁:我的东西你不能碰

  2岁以后,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想要捍卫自己的权利,进入了“物权敏感期”。

  3岁以后,孩子开始有了社交意识,同伴对他的影响逐渐变大,有了和同伴交往的愿望,就会产生“分享行为”。

  此时,孩子也逐渐有了理解能力,如果家长引导孩子考虑别人的需要,孩子就更可能表现出分享等友善行为。

  孩子不愿分享,以后会自私吗?

  不是绝对的!

  孩子眼下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是建立“物权意识”的必经阶段。日后他们有了社交需求,并意识到分享所带来的好处,也就不会表现得如此“自私”了。

  不要强迫孩子分享,也不给孩子贴“小气”标签。你的标签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让他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怎样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分享?

  1. 告知但不强迫

  如果孩子拒绝分享,不要强迫。但要告知对方,他不是故意的,而是太小了还不懂。即使对方也是孩子,也要这样解释。

  一方面说给对方家长听,另一方面说给自己孩子听,让他知道家长不会因为他拒绝而生气,但希望他能做到分享。如果对方有其他玩具,也可以试着让孩子交换,这招还挺实用。

  2. 帮孩子建立社交规则

  在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里,大家都围着孩子转。这个阶段孩子也认为世界本应如此。当他开始和别的小朋友相处,才会逐渐发现外面的不同。这是孩子社会化的必经阶段。

  帮孩子建立社交规则,多鼓励孩子和同龄人接触。通过交换、轮流、排队等方法来引导孩子。

  3. 帮孩子明确物权概念

  让孩子明确“物权”概念——哪些是我的,哪些是别人的,哪些是大家共有的。

  领居家的小姑娘,用温柔的声音对小虎说:“哥哥,你的小汽车好好玩,可以借我玩一下吗?” 听到这句话,孩子很开心地把玩具给她了。

  幼儿很多时候拒绝分享是源于对失去的恐惧,明确了物权,分享就简单多了。

  4. 家长做孩子分享的第一个伙伴

  家长的示范和引导,能促进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

  周末邀请朋友来家里,共同分享美食;家长看完的书、孩子多余的衣服,馈赠给他人…… 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明白分享带来的人际愉悦。

​​​​​​​

  5. 善用表扬语和游戏

  当孩子有分享行为时,及时表扬,让孩子尝到分享的乐趣。

  也可以鼓励孩子玩几个合作游戏,比如一起擦地,传球、跳舞等。如果孩子们都很认生,可以让他们围成一个小圈,一起拉着手跳。刚开始孩子们可能会抗拒,但一首歌还没有结束,他们就会牵起小手转圈了。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